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前仍然在流行或者前不久还在流行的"中国威胁"和"中国崛起"的说法代表着关于"中国"这个概念的典型误解。"威胁"和"崛起"本质上是同样的或者说对应的说法,只  相似文献   
2.
赵汀阳 《人权》2008,(2):48-51
人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虽无宗教之名而有宗教之实的西方新宗教。目前流行的人权观念存在着可能导致社会混乱的理论隐患。因此我准备提出一个新的普遍主义人权理论,称为“预付人权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为,人权必须被理解为以“借贷”方式无条件地预付给每个人的权利,但每个人必须履行相应义务去回报所预支的人权,以此为条件才可以保有人权。  相似文献   
3.
相蓝欣教授认为,"和谐世界"的口号非常"危险",因为它似乎暗示着中国要来领导世界走向和谐。这个理解恐怕让人有些难以理解。更多的人大概还是会把"和谐世界"理解为"和谐的世界",它是中国所建议的一个远大理想,而决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正在形成超出现代模式的政治新条件和新问题。现代政治的思维框架是国家政治与国际政治,这两个政治层次并不能有效解释和解决全球规模的政治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与全球尺度相配的全球政治分析框架。现代政治思维建立在敌对和争霸博弈的概念上,而全球化使得知识、信息和技术得到普遍化,因此,互相对称的策略模仿将导致各方都无利可图甚至自取其祸。另外,全球化导致各方在经济和生存上的高度互相依赖,一种以全球资本、通用技术和通用媒介结合组成的新权力正在形成对世界的网络式支配,这种新权力不再通过暴力优势而是通过服务优势而获得支配性权力,权力的新公式是:服务造就权力。于是,全球政治面临的问题不再是敌对争霸,而是如何达到最优共在。以非排他的共在原则为基础的新天下体系最有可能解决全球规模的政治和经济难题而达到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5.
博弈问题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纳什以来,非合作博弈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领域.本文从哲学角度分析了博弈中的理性和合作问题,试图指出,博弈论关于理性和合作的理解是非常单薄的,基本上局限于经济学的理解,而这可能误解人类行为.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正在形成超出现代模式的政治新条件和新问题。现代政治的思维框架是国家政治与国际政治,这两个政治层次并不能有效解释和解决全球规模的政治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与全球尺度相配的全球政治分析框架。现代政治思维建立在敌对和争霸博弈的概念上,而全球化使得知识、信息和技术得到普遍化,因此,互相对称的策略模仿将导致各方都无利可图甚至自取其祸。另外,全球化导致各方在经济和生存上的高度互相依赖,一种以全球资本、通用技术和通用媒介结合组成的新权力正在形成对世界的网络式支配,这种新权力不再通过暴力优势而是通过服务优势而获得支配性权力,权力的新公式是:服务造就权力。于是,全球政治面临的问题不再是敌对争霸,而是如何达到最优共在。以非排他的共在原则为基础的新天下体系最有可能解决全球规模的政治和经济难题而达到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现代化使人们进一步要求中国的思想现代化。作为中国长期的主流思想,儒家的现代化自然而然就成为思想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核心问题。儒家曾经长期成功地成为主流话语,但这一成功却又使儒家失去了思想挑战,没有机会面对外部世界提出的问题,也就在理论建构上没有推进。事实上儒  相似文献   
8.
赵汀阳 《探索与争鸣》2023,(3):66-74+178
当前的人工智能仍然属于图灵机,其采用的是经验主义和进化论原则。GPT是图灵机的一种升级版,其思维方式已经从机械主义转变为经验主义和进化论。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突破奇点尚需获得自我意识、反思性和创造性,这意味着必须建立人工智能自己的语言,并将“数据作业”转变为“思想作业”——虽然不一定需要先天语法,但需要有先验的逻辑。尽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尚未突破奇点,但技术文明的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制度文明的发展水平,未来这将划时代地全面改变世界。因此,人类需要一个“新启蒙运动”来应对新技术所带来的问题,注重技术发展与制度演化之间的平衡,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  相似文献   
9.
赵汀阳 《思想战线》2023,49(1):42-53
“主体性”概念在知识与实践领域的图景是解释一切事物并且为一切事物赋值。由于理性的行为都必然涉及他者,因此,所有的行为事实都具备主体间性。改造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将其升级为跨主体性,是理解跨文化想象的必要前提。跨主体性的可信基础来源于语言的共主体性,一种语言的重要词汇表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就意味着一种文化发生了某种“文化再化”。“文化再化”触及了跨主体性的核心难题,只有通过增加普遍性的维度而非在不同的普遍性主张之间进行斗争,才能够共同创作一个莱布尼兹式的“足够丰富而兼容”的可能世界。在一种特定文化进行再化的过程中,最小的存活结构是语言和宗教,最小限度的坚实结构是语言、宗教和历史。中国数千年始终保持着跨文化的性质,其运行模式是基于天下方法论的“旋涡模式”。以方法而非信念为本源,中国的原生文化方能够接纳外生文化,并且“化”入其系统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