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4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是一种二重性存在物。人的社会性、精神性、理想性特性表明人具有对生活境界的追求。中西方人文主义者对生活境界的探讨是一种状态的描述。基于人的实践生存方式,从动态的活动的视角理解生活境界,可以认为,创造是提高生活境界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赵连君 《新长征》2006,(12):6-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指导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而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从哲学角度理解,和谐的社会关系就是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观、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是妥善处理上述三种关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人是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二重性存在,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形成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中西方哲学理论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内容。以辩证的、动态的立场看待人、分析人是理解人之为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人是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二重性存在,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形成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中西方哲学理论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内容.以辩证的、动态的立场看待人、分析人是理解人之为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赵连君 《新长征》2011,(12):14-1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文化即“人化”,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对象化,体现为物质文化(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而统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灵魂便是核心价值观。贯穿《决定》全文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生活境界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特性.状态与活动是考察生活境界的二重维度.实践作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从活动角度分析生活境界的根据.以此为出发点,创造必然成为生活境界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创造的生活境界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关于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一直是经典作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进程的发展阶段,经典作家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到共产主义将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而对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并没有具体的论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两阶段”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中,列宁又提出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完全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胜利,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形态。把握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推进与取得成功的科学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高度融合与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们党过去20多年不断探索的一个全新课题。200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也就是说,“小康社会”是我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