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闫晓荣  李英芬 《前沿》2010,(21):123-126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问题。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宗教升温"现象,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也日渐增多。大学出现宗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还有高校信仰教育不力的原因。针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加强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闫晓荣 《前沿》2004,(5):121-122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般可分为问题引出———主动探索———交流共赏———点评升华这样几个流程。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3.
闫晓荣 《前沿》2001,(4):18-2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切 ,都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密不可分。作为当代杰出的国际战略家 ,他审时度势 ,高瞻远瞩 ,在创立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 ,既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关国际战略的理论 ,又注重开拓创新 ,从而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当代国际战略体系 ,他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以及跨世纪中国的国际定位 ,都从全新的角度为确定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和平与…  相似文献   
4.
在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 2 8年中 ,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都有很大发展 ,但发展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日本总有一只“黑手”在阻挠和破坏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 ,在今后中日双边关系的发展中 ,这只“黑手”很可能还会利用历史认识或领土争端等问题挑起纠纷 ,为中日关系的发展设置障碍。这只“黑手”——就是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 ,他们不满足于只作经济大国 ,而是力求把经济力转化为政治力、文化力和军事力 ,在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扩张。一、为走向政治大国 ,不惜歪曲历史历史认识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些国家停止对古巴援助,同时改变与古巴的贸易方式,致使古巴经济形势严峻恶化。从此,古巴领导人更加着力于经济体制改革,颁布一系列利于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以带领人民走出困境,恢复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名牌产品是民族工业的精华,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企业开始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开放过程中外国名牌的涌入,使我国的名牌受到了巨大冲击。如何创立和保护我国的名牌,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分析名牌的战略意义入手,结合我国名牌成长的实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名牌的创立与保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名牌的战略意义名牌,也就是驰名的品牌。品牌是一种商品的牌名、标志和商标的名称,是区别不同企业的商品和商品质量的标志和象征。…  相似文献   
7.
闫晓荣 《前沿》2003,(10):25-2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党的政治报告和党章中第一次写进“政治文明”概念并把它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之一来追求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提出的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及政治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化 ,必将整体推进我国的现代…  相似文献   
8.
闫晓荣 《人民论坛》2013,(10):192-19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公德水平、国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比,道德的进步仍然相对滞后,与社会的需求还存在较大落差.分析公德意识薄弱的历史成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社会公德建构的有效途径,对于我们加强公德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