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7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摩梭人与火     
我国西南川滇交界处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因其古朴而悠久的母系文化而被誉为“东方女儿国”,又因其存活至今的母系社会形态而被称为“人类活化石”。“火”在摩梭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与“火”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他们的许多文化活动和文化观念都与火有密切的关系。透过火这一普通的事物,我们可以看到摩梭人文化中一些深层次文化内涵。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随处可见“火”对摩梭人生活的影响。摩梭人有在外野炊的习惯,一般在进行农耕或收获季节,由于田地距离自家的住地较远,通常是民俗活动中的火文化几家人合…  相似文献   
2.
民族旅游是一种以民族文化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为资源进行的旅游开发。基于人类学基本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取得的文化研究成果对民族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人类学的文化研究、文化变迁理论、田野调查等方法、民族平等观念等方面阐述人类学研究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灵魂,传统意义上的田野调查的理想对象是原始、封闭、落后的族群.然而随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严格意义上的原始、封闭的族群已很难找到,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在这种变迁中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同时也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更多新的课题和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4.
民族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旅游日益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民族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在开发过程中要立足自身实际,适当超前发展,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当地居民为主体,旅游项目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注重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建立保护名录、民族志方式、以学术研究带动保护、生产性方式保护、保护传承人、多元文化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6.
陈兴贵 《传承》2009,(16):166-16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建立保护名录、民族志方式、以学术研究带动保护、生产性方式保护、保护传承人、多元文化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民族学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形成独立的学科。伴随着民族学学科的发展,中国民族学田野调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回顾了中国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并积极反思有利于中国民族学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在总结中国民族学田野调查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对中国民族学田野调查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