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陈征平 《思想战线》2001,27(2):29-33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云南的近代工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资本及技术密集程度甚至居后方各省工业之前列,并基本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对当时云南工业发展规模的估计及档案资料的收集研究,可以对云南40年代的工业发展规模做出重新估量.  相似文献   
3.
陈征平  毛立红 《思想战线》2011,37(4):106-111
西南近代工业的发生与全国相似,也是伴随近代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帝国主义侵略与国人民族主义抗争的纠结中艰难起步。然西南地处内陆边地,其近代工业有着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晚发型及边缘性特征,直到抗战前,始终呈现出一种离散的、被动追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抗战爆发后,敌寇的封锁及国人的经济民族主义诉求,促成国统区以西南地区为核心的国内经济一体化运行格局,进而使西南骤然由边缘转而成为全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中心,这个过程中凸显了西南近代工业趋于内敛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清代云南铜矿开发的制度演化及"官治铜政"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征平 《思想战线》2003,29(5):104-108
清代云南铜矿开发经历了一个由"听民开采"向"官治铜政"制度转变及"放本收铜"经营方式的确立过程。其制度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为了适应铜矿开发中对流动资金的客观需求,该制度的确立对云南铜矿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演化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历史的视野 ,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演化及发展进行了理论探讨 ,内容涉及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产生的历史前提和理论依据 ,其在实践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不同时期理论研究者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提出的思路和办法 ,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酝酿、提出和确立 ,并对当前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作的具体理论框架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陈征平  刘鸿燕 《思想战线》2012,38(2):115-120
历史上西南边疆社会的内地化,即为皇朝中央将中原前现代高度农耕物质技术水平基础上的儒家文化、政治制度、经济活动方式等,向西南边疆社会渗透或移植的过程。尽管元以后西南边疆已被全方位纳入皇朝中央的宏观控制之中,但囿于不同时期皇朝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西南边疆处于次要地位民族群体的认同程度的差异,使微观层面无论是社会行为观念、民族治理模式及与内地农业一体化等,仍只是呈现着一种缓进或渐变的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7.
近代西方于中法战争之后对西南边疆的宗教文化同化,可以说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兴起之际,由外来文化影响的边疆民族向“国民”身份转化的一种契机.其间,晚清西方宗教文化的传播,首先促成了对边地民族传统“蛮夷”身份的消解;至民国,面对西方宗教传播蔓延的势头,政府及社会精英均深感忧虑.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边疆少数民族、政府和社会几方面力量,共同开启了近代西南边疆民族由“蛮夷”向“国民”的转化历程.  相似文献   
8.
陈征平 《思想战线》2005,31(3):103-106
世界近代史发展脉络的实质,包含两个不同侧面:由工业化、商品化导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由民族主义诉求与民族国家兴起而导致的政治多元化趋向。具体、细微地研究近代中国边境勘界界务史实,可在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边界确认过程中,揭示出民族国家早期塑造之内涵,进而也凸显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由民族国家趋向导致的政治多元化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