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政治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赵少峰  陈德正 《前沿》2012,(9):188-191
晚清中外文化交汇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出版的历史期刊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古典史学的内容。荷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一批史学家及其著作被介绍过来,对宋恕、康有为、梁启超等晚清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传教士将古典史学译介过来,是为了证明西方也有可以和中国相媲美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探讨古典史学译介的原因和内容,是认识中外史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晚清思想史上,郭嵩焘是最初主动了解西洋文化、向国人引介以西方古典学为代表的世界文明古国知识的士大夫之一。其出洋日记除记录公务交往、政治观察、访问参观,还写下了自己对古代埃及、希腊和罗马的零星见闻。这些零星见闻通过描述古埃及文字、古希腊先哲以及古罗马建筑,为国人开启了一个文化深厚、政教修明的"异域空间",并且最终成为消解中国士大夫自傲心理的精神溶剂。对于郭嵩焘本人来说,目睹古埃及、希腊、罗马遗迹以及欧洲现实,不仅使他摆脱"西学中源说",认识到西学源于希腊、罗马,而且转而认为中国教化自汉代以来已经式微,"欧洲各国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郭嵩焘的思想转向预示着中国士大夫开启了痛苦的政教乃至精神反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