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3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
1.
陶家韵 《传承》2010,(21):146-147
清末民初有桐城派"殿军"之称的马其昶所著《庄子故》,不仅深得庄生哲学之旨,同时对《庄子》文学品评也颇具特色。而《庄子故》对《庄子》的文学品评偏重于文章结构的梳理,这一特色的形成主要与马其昶的桐城派作家身份以及当时的八股科举取士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陶家韵 《传承》2010,(30):156-157
诗与乐的关系,大抵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诗先于乐,乐迎合于诗;一种认为乐先于诗,诗以乐为根本;第三种看法糅合了前面两种的看法,认为诗乐同源。《诗经》作为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本身既包含了诗的本质,又蕴含了乐的因素,《诗经》风、雅、颂不同的分类正契合了诗、乐的不同关系。以《诗经》中的《颂》诗为对象,浅析其所反映出的诗、乐关系,从而一窥整个《诗经》的诗、乐关系之大概。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有桐城派"殿军"之称的马其昶所著<庄子故>,不仅深得庄生哲学之旨,同时对<庄子>文学品评也颇具特色.而<庄子故>对<庄子>的文学品评偏重于文章结构的梳理,这一特色的形成主要与马其昶的桐城派作家身份以及当时的八股科举取士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