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信任结构进行的考察表明,城市新移民的社会信任结构遵循交往圈假设,即最高为典型特殊信任,其次为非典型特殊信任,再次为非典型普遍信任。其中,典型普遍信任最低;城市新移民以朋友代替亲戚、同学或同乡为最信任的对象;从信任感的建立机制来看,亲戚是城市新移民社会信任建立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交往对社会信任建立的负功能大于正功能。这一结果显示,关系的断裂使得城市新移民社会信任的建立过程更加艰难,新移民呈现出交往但不信任的倾向。为提高社会的整体信任程度,外来移民的社会信任特点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孙秀林  雷开春 《青年研究》2012,(4):45-56,95
本文使用2011年上海市的一个新白领调查样本,探讨了收入分层、职业分层、主观认同三个维度对于新白领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的作用,同时也讨论了政治态度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效果。实证结果发现:(1)收入分层与职业分层对于新白领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均没有明显的影响;(2)主观认同对于新白领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3)政治态度对于政治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尤其是"权威主义"与"自由主义"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3.
以上海为例,发现青年白领移民的中产身份认同极低,收入水平成首要判断标准;中高级的管理级别和技术职称及拥有自有住房能显著增加青年白领移民的中产身份认同,个人收入也能显著提升中产身份认同;食品安全和政府信任能显著增加青年白领移民的中产身份认同;居住质量和奢侈品消费能显著增加青年白领移民的中产身份认同;教育程度越高的青年白领移民越不愿意认同其中产身份,而愿意为子女花费越多的青年白领移民,其认同程度反而越高。研究表明,中产身份的主体构建更多是源于社会想象而非现实社会群体的等级序列;他们的中产身份构建更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地位上,而非生活方式上。  相似文献   
4.
白领新移民与本地居民的社会支持关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557位白领新移民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大多数白领新移民与本地居民建立过社会支持关系,其中建立工具性支持和社交陪伴关系的白领新移民多于建立情感支持关系的人,但所有类型支持关系的总量均不多。从影响因素来看,女性、居住时间长、工作情境和居住小区中本地居民的比例越高的白领新移民,其与本地居民建立各种社会支持关系均会更多;拥有本地户口的白领移民与本地居民建立的工具性支持关系更多,但经济收入越高的白领新移民与本地居民建立的情感性支持关系反而更少。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间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表现出客观存在的阶层与人们对自己阶层地位的主观认知不一致现象。学者视野中的中产,强调的是非上非下的相对经济地位;大众概念中的中产,强调的是精英生活方式。"中"产与中"产"的分离,遵循着两套不同的评判依据、两条不同的认同逻辑和两种不同的诉求标准,并导致两类矛盾的认同现象。因此,如果清楚大众对两种身份代名词的理解,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中产身份不认同现象就可能成为一个虚假命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本调查使用开放式问卷 ,分别调查了青少年对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心理状态及教师对有关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高中生身心良好状态的前提条件入手,构建出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指标体系,并运用2010年中日韩三国高中生调查数据,分析三国高中生身心健康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国高中生的总体状况处于中等水平,运动和睡眠难以保障;国别、学校类型、年级和学业成绩都会显著影响高中生的身心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从"集体行为"到"社会运动"之间,有一种过渡性的社会抗争行式,那就是"新社会运动",其运动议题广泛、多元;组织方式非正式、松散灵活;高度依赖现代大众媒介;往往以价值观和问题为基础进行广泛动员。在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中,青年常常是运动的发起人、推动者和参与主力。在我国,"新社会运动"的主要目标,仍是寻求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应正确评估"新社会运动"对我国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积极拓展青年诉求表达的合理渠道,提升制度的容纳能力,引导当代青年的社会参与,实施积极的青年政策,解决青年现实问题,正确化解矛盾和减少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