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中国政治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大夏河畔的拉卜楞寺,是一座非常有地位有影响的藏传佛教大寺院,在全藏区占有重要地位。它凭借自然地理环境的神秘奇特和信众对高原藏传佛教的敬仰,创造和催生出众多灿烂辉煌的宗教文化成果和精神奇迹。也正因为此,它不仅在藏区、在中国,也在全世界颇为引人瞩目。拉卜楞寺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迄今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但它却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6大宗主寺院之一,是西藏之外格鲁派的又一大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最高佛教学府,寺内僧侣多达四千多人,影响极为广泛。藏传佛教自宗喀巴大师于十五世纪进行改革后…  相似文献   
2.
3.
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艺术宝库,从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时起,重新引起世人的关注。保护好这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就成为一切爱好文化艺术有识之士的心愿。于右任、张大千、常书鸿等人,就是近代热诚献身于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我们所熟知的人。然而最近,我从友人处得知,早于上述几人走进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并宣传敦煌艺术,并四处奔走、上下求索呼吁保护敦煌艺术的,还有一位热血义士,他就是中国著名长卷画大师、诨号“野人、奇人”的李丁陇。  相似文献   
4.
党内传奇政要、书法界泰斗舒同虽然已经离世,但这位名字上口率很高的人, 久久地被人们传颂和怀念。笔者曾在舒同先生在世时,于北京西山和兰州两次接触并采访过他,得以了解他传奇般的一些人生经历。独领风骚的“舒体”舒同小时候受老师和家乡文化人的影响,喜欢书法。他比同龄的孩子要聪明许多,对书法特别有领悟力。10岁左右时因  相似文献   
5.
敦煌和敦煌学在世界上极盛其名,是因为有莫高窟艺术宝库,有辉煌壮丽的无数壁画、雕塑和文书经卷的存在。当然,我们也无法忘记艺术宝藏发现者和众多学问家的名字。而在这些人中间,有4个名字无疑是最为响亮的,他们就是:叶昌炽、李丁陇、张大干和常书鸿。他们都是敦煌艺术的朝觐者和崇拜者,又都是敦煌文化的保护者。  相似文献   
6.
党内传奇政要、书法大家舒同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名字久久地被人们传颂和怀念。笔者曾在舒同先生在世时,于北京西山和兰州两次采访过他,得以了解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冬季的极度缺氧和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奇寒,让我痛苦并激动着。 为了采访到青藏铁路最新进展和在最艰难季节里奋战在青藏铁路建设线上的勇士们的感人故事,笔者冒着奇寒,在冬季休工前的11月初赶赴格尔木,并在稍事休息适应了3  相似文献   
8.
可可西里,是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当我在这个冬天,冒险进入这里时,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格尔木和可可西里十多天的采访,让我所获多多,感慨不已:可可西里是美丽的,也是悲怆的!这里正进行着一场亘古未有的特殊战争!  相似文献   
9.
叶昌炽:敦煌文化最早的研究者叶昌炽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和金石家,知识渊博,国学深厚,尤长金石、版本及方志,著述甚多,学术地位和名望很高。光绪28年他53岁的时候,被朝廷委任为甘肃学台,其后在甘肃呆了4年。在任期间,叶昌炽在教育和文化方面政绩显著,同时孜孜不倦于自己所喜欢的国学和金石文物收集研究,是研究敦煌文化最早的人。1902年叶昌炽出任学台时,正逢莫高窟藏经洞刚刚发现两年时间。他从敦煌县令汪宗瀚那里得到一些藏经洞遗书。学者的学养和艺术评价眼光让他发现,这批敦煌遗经和绢画非常有学术和艺术价值,是很珍贵的东西。于是,他提…  相似文献   
10.
顾炳枢 《台声》2004,(10):80-81
人类原始的自然崇拜,孕育和催生了石刻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可是,面对今天现代文明的包围和快速侵蚀,众多石刻文化形式已日渐式微甚至很快消失了,惟独青藏高原藏传佛教的经石文化,长久地保持着千多年来的固有风貌,几乎没有一点点的改变,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