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4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持者言     
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的老师给报考的研究生出过这样一道题:"ethography通常被译为‘民族志',现在有学者主张译为‘田野志'.你的意见是什么?你的理由又是什么?"结果20多个人的回答都一致主张继续采用"民族志".  相似文献   
2.
民族志 (ethnography)在西方文献中起初基本的含义是指对异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记述 ,希罗多德对埃及人家庭生活的描述 ,旅行者、探险家的游记 ,那些最早与“土著”打交道的商人和布道的传教士以及殖民时代“帝国官员”们关于“土著”的报告 ,都被归入“民族志”这个广义的文章意义上的文体 (genre)。这些大杂烩的内容可以被归入一个文体 ,主要基于两大因素 :一是它们在风格上的异域情调 (exotic)或新异感 ;二是它们表征着一个有着内在一致的精神的群体 (族群 )。具有专业素养的人类学家逐渐积累了记述异民族文化的技巧 ,把庞杂而散漫的…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反思性民族志研究:一个范式的六种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丙中 《思想战线》2005,31(5):42-44
随着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作为其专业术语的“民族志”逐渐演而为集方法与文体意义于一体的学术规范,此种复义性对应于其内涵构成因素的多元性,提供了反思讨论维度的多种可能性。有鉴于当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关于民族志反思所呈现出的不同研究姿态与取向,本刊特延请倾力关注此领域动向的高丙中教授为专家主持,于本刊今年第一、三、五期就“民族志经验研究”问题组织推出了一批专栏文章。值此栏目将告一段落之际,又得王建民、高丙中二位先生纵论民族志在其核心学科内的存在样态与意义,亦为本栏目之一小结。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公民性" (civility)的若干基本内涵作为指标判断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还有很多过去存留下来的价值和机制在发挥作用,但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从单位社会迈进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从斗私批修,到人人都可以正当地追求私人财富,这是中国现当代经过了曲折的思想斗争、政治运动、社会冒险才达成的状态。这个巨变可以通过私人财产占有率的增长等社会过程来认识,也可以通过文化符号兴废的呈现来理解。财神信仰的复兴与正当化作为这个变迁的文化表现形式,由此一方面看到“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仪式的对应物,另一方面看到追求财富的个人心理如何借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表达其社会属性。财神信仰蕴含着深奥的文化意蕴,如一事一求的现象与不舍自我的心性、公庙私求的现象与私财公益的共生等。财神信仰复兴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代表作,由此可以探索把民间宗教作为深具社会历史内涵的文化形式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高丙中 《思想战线》2008,34(1):17-22
民族志包括两个艰苦的知识生产过程,一个是长期参与观察的田野作业,一个是民族志文本的思考与撰写.贝特森在<纳文>写作之前经历了曲折的田野作业经历和心灵的磨炼,别开生面地把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写作过程当做描述的对象,把民族志作为学术研究的方法能够达到的可能性推到了新的高峰,从而在完整的知识生产过程中说明民族志研究的心智条件.  相似文献   
7.
民族志的科学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丙中 《思想战线》2005,31(1):74-81
一般认为,民族志的科学范式是由马林诺斯基出版于1922年的民族志代表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所奠定的,它体现了功能主义人类学/科学人类学对田野作业、理论或主题、民族志三要素的结合。近年来进行学科反思的学者指出,过于强调马林诺斯基的贡献其实抹煞了民族志方法早在1922年以前的一个时期就逐渐发展起来的事实;更重要地,对马林诺斯基的文本和学术背景的研究表明,他所谓的"科学"民族志既包含了诗学也包含了政治成分。  相似文献   
8.
正"非遗"正在成为新的研究领域"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虽然是近些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但跟"非遗"相关的各种知识的调查研究,却有上百年的历史渊源。我们熟知的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文学和艺术都跟"非遗"有关,"非遗"的学术研究,过去都分散在上述各个学科里面。但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获得更大的共识,所以在这个概念之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的老师给报考的研究生出过这样一道题:“ethnography通常被译为‘民族志’,现在有学者主张译为‘田野志’。你的意见是什么?你的理由又是什么?”结果20多个人的回答都一致主张继续采用“民族志”。他们论述的主要理由是,“民族志”的用法已经约定俗成,具有深厚的学科史的背景,而“田野志”的中文字面只是田野工作笔记,不能明确表达研究者对文本的创造性贡献。这些回答并不完满,但是大都显示他们认识到了在人类学经验研究的田野作业与最后成果之间人类学家的作用。从田野作业到民族志著作,人类学家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节日与民族精神(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节日体系是一种成熟的文明的缩影。中国人民重视阴阳平衡、天人和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欣赏柔美、重团圆的美学和伦理观念,都蕴涵在中国独特的节日体系之中。这些思想观念对整个东亚都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部分地活跃在韩国和日本社会。因为有这一比较科学的时间框架,才有中国的古典文明的繁荣;因为有繁荣的中国古典文明,这一节日体系的内容才异常丰富多彩。对现有节日体系的反思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国家的法定假日大大地增加了,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增加节假日是对的,而主要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