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体系及其生态法则——一种生态政治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生态政治理论看来,社会体系既是沟通自然体系与政治体系的中介链环,又是独立存在的自组织体系,它相对独立于自然体系和政治体系.就其与政治体系的关系而言,它更带有民间属性.社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架构,它的发展和变化,除了环境因素外,主要来源于其次体系间的互动,表征为相互间关系的多样与有序、冲突与互补、均衡与失衡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生态视域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执政党的作风问题,实质上是个制度关系问题;执政党的作风建设问题,实质上是个制度建设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从变革体制关系入手,根据宪政与法治原则,通过分权等生态化制度安排,重整党法关系、党政关系和党党关系,使过于集中的权力分散开来,实现诸权力体系的相互牵制和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思想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政治理论的产生 ,虽然是晚近的事情 ,但它却是东西方思想文化共同浸润、滋养的结果。生态政治意识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已有萌生。儒学思想中的“中和”与“仁学”传统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与“任自然”精神 ,墨家思想中的“兼爱”意旨 ,都内蕴着丰富的生态政治思想意识 ,需要我们去发掘与认识  相似文献   
4.
学科细分与学科扩展的统一——政治学研究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学研究的新趋向,集中体现为两个特点,一是研究热点的跨学科性;二是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在政治学基本理论方面,预计未来的研究走向,仍会体现这两种特性。而近期的潜在研究热点,可能会集中在文化(文明)与政治、宗教与政治、科学与政治等关系领域。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模式说”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由于盲目崇信和迫于压力,东欧及中国等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接受了苏联模式的影响。由于这种模式脱离各社会主义国家本国的具体实际,因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些国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在这种境况下,南斯拉夫首先挣脱了苏联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60余年,对于社会主义的认知,仍然难言清晰与准确。而对于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偏差甚至错误,以及基于此所作出的决策,曾经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根本利益,伤害了他们原来所抱持的对于社会主义及其倡导者中国共产党的期望和感情,进而危及到执政党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危及到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当下,影响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思想纽结,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执政党对于社会主义认识与把握的程度。因此,执政党迫切需要跳出对于社会主义之传统认识的迷局,挣脱所有制性质问题上的思想束缚,打破国有制崇拜的迷思,抱定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理念不动摇,以之为根本指导思想去指导和检验所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实践,由之方可创造执政党与社会之关系的新格局,为执政党奠定坚如磐石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多维视角下的民主刘京希一、民主是个大概念民主是个大概念。不要一提民主,就往“政治”上想,就想到三权分立,想到议会斗争,想到多党制,想到选举竞争与全民公决。其实,这只是民主在政治领域的局部表现,只是政治民主的一些表现形式。仅就政治民主而言,它还有其他许...  相似文献   
8.
以人文为视角或标准看待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概念上更具包容性,更富人性意义,因而更具感召力.以人文为视角或标准看待社会主义,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拓展出新的目标指向和价值选择,并促发我们重新审视社会主义发展观,进而获得这样的启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以生态大破坏为代价的盲目物欲追求同样不是社会主义;从物化发展转向人文发展,让人们沉寂的精神生命鲜活起来,当是社会主义的真谛.无视人性的、空洞的国家目的论不是社会主义;尊重人权,尊重人道,尊重自由,才是社会主义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文明潮流,正在浩浩荡荡,奔腾向前。作为现代文明大潮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文明,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既深受着人类现代文明的滋润,又经受着人类文明大趋势的冲击。如何在适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拓展中国社会主义文明道路,是一个有着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话题。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这是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这一重大话题的重要指针。近日在青岛由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山东省政治学研究会、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青岛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联合召开的“人类文明大趋势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学术研讨会,以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和“七一”讲话为指针,对这一重大话题进行了有深度的探讨。围绕这个主题,本刊组织了这期笔谈,以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