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85篇
中国共产党   121篇
中国政治   329篇
政治理论   47篇
综合类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网上银行是银行机构的一种现代经营方式,它通过网络让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各种理财活动。今年非典的出现,更是引发了网上银行的火爆,但什么事情都有利弊,方便的网上银行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3.
提防“金蝉脱壳”一日,某银行储蓄所接待了一位持活期存折前来取款的客户。营业员发现其存折上的2万元存款已被与存折配套使用的取款卡分多次取光。听罢营业员所说,这位李姓客户捶胸顿足,直呼上当。原来,李某与存折的主人张某有业务关系,张某想以存折做抵押,从李某处赊销货物。李某怕存折有假,随即到银行进行了查询,当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存折上确有2万元余额而且没有密码、只要手持存折即可取款的时候,李某便放心地将货物赊销给张某。可到了约定时间,就是不见张某上门还货款,李某便持存折去银行提取现金,谁知张某竟提前来了个…  相似文献   
4.
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抗日战争年代,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上海,梅兰芳先生坚持民族气节,闭门蓄发拒绝寅戏,一时传为佳话。鲜为人知的是、在同一个时期,戏曲界还有一位人士,表现出与梅兰芳先生同样崇高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从“闭门立法”到“开门立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立法听证在各地日渐升温,逐渐成为我国民主政治生活尤其是立法民主化进程中的普遍事件。“听证”正在从一个学术名词,转变成为中国的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6.
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影响,2004年12月下旬以来.湖南绥宁、溆浦等地遭遇了罕见特大冰冻灾害。目前。湖南各地正在全力抗灾救灾。  相似文献   
7.
往返长沙,闭目养神间,我脑海里总抑不住出现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形象:中等身材,宽肩厚背,葫芦头,上宽下窄,扫把眉下两只时时射出锐利、阴冷光芒的三角眼,略扁的直鼻,薄唇紧抿,长须微黄,举手投足,沉稳坚定。中年时宛若一方冷硬的青石,然而不到花甲就形如枯槁,满脸皱纹,面色土灰,两只阴森  相似文献   
8.
郑晓沧(1892~1979),海宁市盐官镇人,我国著名教育家。1914年,北京清华学校文科毕业后,郑晓沧即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18年回国,历  相似文献   
9.
1991年9月3日上午12时45分。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中国总理李鹏和英国首相梅杰,刚刚签署了两国政府的一份谅解备忘录,正同举香槟,相互道贺。7年前,也是在这个地方,中英两国签署了举世瞩目并载入史册的“中英关于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香港两家电视台通过人造卫星向香港600多万市民同时直播这一场景。香港人看到了也听到了李鹏的盛赞,“这是令人高兴的大事,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梅杰也说,这是“一份至关重要的文件”,“它标志着香港——北京——伦敦的关系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说来可笑,小时候,我竟以为和尚是天下最穷的。他们有时象叫花子般去讨饭,说得文雅点叫化斋;身上披的衣服,也是补钉拼就的,比解放前老祖母穿的衣服补钉还多。及至年长,方知道世间事假象颇多,以表象识人论事,有时就难免上当。就说和尚身上的补钉衣吧,那可非同一般。那叫袈裟,又称百纳衣,及和尚的法衣,是一种神圣威严的象征。据说外国洋和尚穿的百纳衣,从布料的质地、颜色、布块块的长宽比例,到制作工序、工艺技术等等,都有一套极严格的规定,每一个环节都是马虎不得的。咱们国家穷一些,和尚们也得包涵点,百纳衣的制作不那么讲究。寻些可用的布块块,洗洗干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