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研究已走过了近十年艰难曲折的历程。一件值得回忆的往事是,1983年秋在江西庐山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编辑部组织召开的“青年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作为学科建设的重大战略行动,以强烈的学科意识,将青年研究正式引上了社会科学的殿堂,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至今仍深深地铭刻在当时与会的各位学者心里。在会上,我也提出了一篇论文:《应该重视青年研究的方法论》(载《青年研究》1983年第11期),分析了青年研究当时的状况,提出必须重视青年研究的方法论。时至今日,勿庸讳言,青年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的独立性还未为社会科学界所认识、所承认。究其原因,除了起步晚等客观因素外,重要的就在于:青年研究自身至今仍未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还未找寻到自己独特的、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还没有形成一支能够承担构建自己理论体系重担的、训练有素的理论队伍。鉴此,我认为有必要再谈谈青年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进一步探寻研究方法的方法,以利科学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使"县域青年"进入我们的视线,他们主要是在乡镇或县城上中学的学生、外出务工的打工族、有打工经历的返乡者以及大学毕业后蜗居在大城市的"蚁族"。他们的社会化起始于县域的传统环境,被染上独特而厚重的地域特色;故乡的风土人情使相同地域环境的年轻人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人文、地理、历史的社会记忆;共同的生命历程使其具有相同的地域认同感,而且近乎偏执。他们就学不易,就业困难,对自身角色、自己与他人关系存在困惑,处在纵向整合不良和横向整合不良的状态。我们应把体察"县域青年"列为现阶段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对这个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支持、扶助其发展。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比较容易发生在县域跟县级政府的事权变大有关,事权下移使得县级政府管得越多,矛盾也越多,而且群众是直接面向县级政府的。小县城比大城市更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社会控制力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当前群体性事件新特点和应对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光鼐 《时事报告》2009,(11):30-33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确实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从去年下半年至今,社会张力明显增大和表面化。中央精神是要努力防止金融海啸引起的经济压力转化为社会危机,重点在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今后中国社会还可能面临更多的矛盾冲突,更加考验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5.
评述由头:群体性事件为何在县域多发近年来,由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2011年6月以来国内发生多起群体性事件:6月10日,广州增城孕妇王联梅和丈夫因摆地摊与治保队人员发生冲突,引发持续三晚的严重打砸抢烧事件;此前一天,湖北利川一官员非正常死亡,引发群众聚集事件;6月6日,广东潮安县古巷镇因农民工讨薪被砍伤,引发群体性事件;9月2日,浙江乐清发生出租车司机停运群体性事件,等等。纵观近几年来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发现,多发生在县域。其多发的原因何在?特征有哪些?政府又应当制定怎样的应对之策呢?  相似文献   
6.
单光鼐 《企业党建》2012,(10):63-63
在以往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看重的仅是当时的“应急、处置”,一俟事态平息后却疏于检讨、反思和总结,有的甚至是“好了疮疤忘了痛”,事过之后,故态复萌.一切照旧;不知或不愿在汲取教训、重塑形象、恢复信心和重建制度诸方面下苦工夫,忽略了公共危机管理中防止事件重演的这个最关键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三、社会吸纳力量 我们同时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10余年的历史表明,只有尽可能广泛地吸纳动员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一)社会吸纳力量的概念 青年在实现儿童向成人转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边缘性”,为社会所包容、接纳、  相似文献   
8.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本课题的基本内容,要突破哪些难题,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及课题的预期效益。“青年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与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紧密相连。在西方发达国家,“青年问题”作为社会学和制订政策的一个概念,是在六十年代西方学生运动以后逐渐形成的。而在中国,整个社会对“青年问题”的格外关注和重视则是在七十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9.
(三)青年发展现状评估 1、80年代以来的这十几年是中国青年人口素质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期间,由于我国的经济、科技、商品生产高速度发展,全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青年人的生长条件及环境获得明显改善,在人均收入、消费水平、营养结构、医疗保健和文化教育设施等各方面都有所增长,这为青年人口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青年发展及其理论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青年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理论色彩斑斓多姿,人类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历史学的乃至哲学的研究视角,经常被采纳,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相对主义的、结构主义的,乃至神学的理论取向,各有其施展理论魅力的空间。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就是“青年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