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政治理论   1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考古学者为寻觅中华5000年文明的曙光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但一直未有满意的答案。近年来,由于辽宁朝阳地区牛河粱发现5000年前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址和史前巨型金字塔式建筑物,对于这个问题终于找到了解答的钥匙,“三皇五帝”的传说有了实物依据。对此,不少专家学者已有论述。1990年盛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考古专家靳之林从美术和民俗入手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察,又有些与众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五千年前的神秘王国 中华文明的源头在那里?是黄河流域一源说,还是多源说?辽西东山咀、牛河梁“红山文化”时期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家群址的发现,为这个考古学的重大课题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实物资料。有人预言它的极其重要的价值,将愈来愈为后人所认识。 由于夏以前无地下史料,只能凭借传说,从考古学角度看,只好存疑勿论。这样中华形成国家的时期只能是4000年前的夏代,比两河流域和埃及文化晚了近1500年,比印度也晚了近1000年。夏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是否可信?这个问题牵动着亿万炎黄子孙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辽宁省科技界和城乡经济实体之间出现了一种民间的、非正式的横向联系。这种形式多样而灵活的渠道,使各种科技信息传递得更快、更灵活,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龙,是我们的祖先臆造的一种神奇的动物形象,它构成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思想意识,典章制度、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可是,中国这种传统的龙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孕育而出的?龙的原始形态是什么样子?辽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省考古研究会会长孙守道就是探寻龙的起源的人。 悠长的梦 今年57岁的孙守道,从17岁起就搞考古。40年来,他走遍了辽宁的山山水水,始终做着一个龙的梦,期待着发现沉睡在地下的龙的神圣王国。 1973年春,孙守道和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郭大顺  相似文献   
5.
1986年7月24日,新华社的一条消息曾轰动中外。这则消息称:“辽宁西部山区发现了5000年前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考古专家根据已出土的文物初步推断,5000年前这里曾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使中国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3年半过去了,人们关心、期待着这处遗址能有新的发现。这期间记者三度赴辽西实地考察,并跟踪采访到大量第一手材料。这里,再作翔实报道—— 宏伟神秘的金字塔式史前建筑 位于辽宁西部建平县、凌源县交界的牛河梁,是古代植被很好的丘陵山地。自发现女神庙、积石冢之  相似文献   
6.
‘梁生宝’是作家柳青的小说《创业史》中的主人公,他的原型是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的王家斌。‘十年内乱’中,这位优秀农村基层干部被打成‘新生资产阶级分子’,皇甫村从此陷入了贫困。这个‘悲剧’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也三次前往皇甫村访问了王家斌,帮助当地建立责任制,发展生产。本文报道了这三次访问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说起山海关外的古,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清初三陵一宫了。这些古建筑群气势宏伟,辉煌壮丽,既有浓郁的满族风格,又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建筑艺术特色。 福陵是清朝第一代皇帝努尔哈赤和他后妃的陵墓,昭陵为第二代皇帝皇太极和他后妃的陵墓,永陵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祖父、父亲等人的衣冠塚和陵墓。沈阳故宫则是清王朝入关前的宫殿,仅次于北京的故宫。在这里访  相似文献   
8.
前些日子,强大的寒流袭击我国东北地区,鞍山的气温降到零下二十七八度。在这酷寒的日子,记者来到鞍钢采访。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英雄孟泰的铜像,他披着一身白雪,巍然屹立在鞍钢办公楼前的广场上。 走进厂区,虽是滴水成冰的严冬,却到处是火热的劳动景象。 在总调度室里,统计数字告诉我们,在一年最冷的一月,鞍钢工人创造了出色的成绩:全公司生产铁  相似文献   
9.
西辽河上游,是契丹族发祥之地。新秋九月,我们溯流而上,来到西辽河上游科尔沁草原访古,参观了奈曼旗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的合葬墓和库伦旗的辽墓壁画,使我们眼界大开。  相似文献   
10.
靳之林徒步考察秦直道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直道,是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匈奴而修筑的一条军事大道,秦汉时发挥过重要的战略作用。二千年历史与自然的巨大变迁,史料的缺乏,使古直道的具体走向不为人知。为了弄清这个历史之谜,画家靳之林等两次徒步千里,进行了实地考察,提出了对古直道的许多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