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新泉整训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中共中央八月指示信、九月来信精神,全面、系统地总结红军创建以来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正确认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正确实施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古田会议是在新泉整训的基础上胜利召开的。会议把毛泽东提出和实施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和制度,以党的代表大会决议形式确定下来,形成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它不仅保证了人民军队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胜利前进,而且也标志着毛泽东建军思想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刘少奇同志在工人运动、白区工作、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的卓越建树和丰功伟绩有口皆碑,但对于他的军事思想、军事实践活动及其军事贡献却知之者不多。他在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华中敌后抗战新局面,倡导和推广地道战、地雷战以及抗战胜利后提出的一系列军事战略方针都充分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军事家的眼光、才能和魄力。  相似文献   
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创建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创造性地提出和总结的丰富斗争经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得到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火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不断巩固扩大,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胜利实现。  相似文献   
4.
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1934年秋主力红军长征始至1937年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有力地掩护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行动,推动了中国革命战争由低潮进入高潮,由国内革命战争转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构建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徐占权 《湘潮》2010,(3):51-56
<正>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一座让中国人民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但它的落脚点选择却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抉择过程。当时,参加长征的共四路红军,每一路都经历了多次变化。特  相似文献   
6.
方志敏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赣东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今年8月对日,是他诞辰ito周年。我们在庆祝新中国诞生50周年之际,更加怀念他曾为创建新中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缅怀他为开辟“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探索中国武装革命道路所建立的不朽功勋。毛泽东曾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视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  相似文献   
7.
在艰难复杂形势下坚持党的领导,端正党的路线,维护党的权威,加强党的团结,是长征对今天和未来的昭示红军长征胜利已过70个春秋。作为中国现代历史的壮丽史诗,长征——对于我们传承历史、诠释当代、启迪未来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尤其是在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  相似文献   
8.
通常人们认为红军“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然而,“长征”并不等于“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先后举行长征的红军部队共有4支: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 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  相似文献   
9.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和创建人民军队、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创举。在斗争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之一。毛泽东投身革命之后,逐步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把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自觉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之中,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理论,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处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艰苦环境下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总结,必须继续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