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政治理论   15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万里长江万古流,百代风流一坝收。 公元一九八一年一月四日,亘古不羁的我国第一江——长江,首次被拦腰截断! 从此,长江终于按照我们民族的意志,开始了她为民造福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汉南农民的“腿”变长了周东爱,徐士杰前不久,记者来到武汉市汉南区农村采访,所见所闻让人耳目一新:在城里常看到民工潮涌进涌出,在这里田头却不时碰到一些效益不佳的企业的工人为种田大户收谷摘花;在报上总断不了有撂荒地的消息,在汉南,却找不到一块荒田、荒水,...  相似文献   
3.
暮春时节,我们驱车踏上陕北风沙线。论季节,这里的“沙暴”旺发期还没有过尽。“沙暴”天不宜行旅,遇上这种天,发狂似的西北风挟着漫天黄沙肆虐风沙线,往往闹得天昏地暗,路断人稀。今年的“沙暴”旺发期似乎结束得早,在我们近半个月的旅程中,“沙暴”竟没有露过一次面。这是个好兆头,它传出了风沙线上变化的信  相似文献   
4.
宝塔山绿了     
有一张黑白照片。画面的中心,耸立着延河之畔的巍巍宝塔。同宝塔相陪衬的,是宝塔山上一棵独树,茕茕孑立。这是三十年代延安成为陕甘宁边区革命政权首府后的一幅摄影作品。当时,宝塔山基本上还是一座童山。 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胜利结束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党中央进驻延安后,中国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章,延安成了全国人民景仰、向往的地方。延河儿女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陕北红了!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离得开自力更生吗? 自力更生,离得开引进与开放吗?请看——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三年八月一日凌晨一点,在秦巴山区腹地,陕南重镇安康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汉江以其高过安康旧城城墙一米多高的洪峰,每秒流量超过三万七千立方米,漫堤决口,横扫安康城,顿时,这个滨江重镇没入水底,汪洋一片。 安康灾区的党组织、政府、驻军和人民群众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7.
清江峡谷,惊涛拍岸。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在湖北省长阳县横扫清江,拔地而起。这是我国首次建造的新型重力拱坝,装机容量达120万瓩。 地上的大坝,风采迷人。但是,这里最迷人的还在建设者们强烈的忧患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正凝聚成一座巍峨雄浑的精神大坝。  相似文献   
8.
去年冬天,胡耀邦同志在一份材料上写了这样一段话:“榆林地区治沙,据我所知是全国最好的地区之一。”这段话是符合陕北情况的。我们在陕北风沙线上巡回,留下这样的印象:这里获得这样大的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一批为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而献身的干部。他们中有乡镇干部、市县干部,也有把自己的知识、智慧播撒到沙漠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9.
山里人谈虎变色,沙窝人望沙心寒,这是古今中外人之常情。当代世界,随着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变,人对虎的恐惧似已逐渐减弱,而对沙的惶恐却有增无已。 但是,我们在陕北风沙线上发现,陕北人对沙的感情正在发生由逃避到亲近的历史性的转折。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在那些治沙人、特别是“沙大户”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相似文献   
10.
这是发表在《省委书记的一天》专栏里的一篇文章,记述了陕西省委书记白纪年一天的活动。去年十二月的一天,他访问了陕北吴旗县农村,与当地干部社员商计如何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改善经营,搞活山区经济,使吴旗县走上小康之路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