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政治理论   5篇
  2023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依法治国,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对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本文对这一治国方略的地位和作用作一探讨,旨在加深人 们对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2.
李小标 《党建》2014,(3):36-37
○"共建共享"的理念是指引中华民族前进的灯塔,成为每个炎黄子孙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人生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没有偏离"共建共享"的价值路向。○推崇"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是我们相较于西方梦偏重强调自我、注重突出个人的特色之处和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最大亮点就是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的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这一理论体系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法律 ,尤其是古代法 ,并不像一般认为的那样 ,只是一种非常专门化的制度。① 它实是能够全面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传统的研究范式对法律制度的界定过于狭隘 ,基本上局限于对中国传统正式法典、法规的描述。所以 ,它的解释能力是极为有限的 ,从而无法呈现中国传统法制的整体面貌。尽管今天我们仍然无法摆脱情境的制约 ,但这并不意味着解释总是无聊的学术游戏。“合理的解释是富有创造力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② 对中国古代“别籍异财”之禁这一法律制度的创制 ,我们必须在…  相似文献   
5.
正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份《决定》无疑是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纲领性文献。《决定》总结过去、立足当下、规划未来,清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生成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密码"。  相似文献   
6.
<正>戴逸(1926-),江苏常熟人,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史学会会长。194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铁路管理系,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1948年进入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学习,后留校任教。1964—1972年,先在山西参加四清工作队,后到江西干校下放,1972年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小组拨归北京师范大学,1978年人大复校后受命组建清史研究所。最初从事中国革命史、近代史研究,后转入清史研究,是清史学科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杨春贵(1936—),辽宁阜新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1994-2009)、名誉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课题组首席专家。著有《党的思想路线研究》《党校教学论》《杨春贵自选集》《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杨春贵文集》《和领导干部谈思想方法》等。  相似文献   
8.
<正>张晋藩(1930—),辽宁沈阳人。全国著名法学家,曾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法制史学的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法制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主编《中国法制通史》《中华大典·法律典》《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等,出版《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华法制文明史》《中国宪法史》《中国监察法制史》等,发表论文34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奖20余项,多部论著被译成英、日、韩等文字出版。  相似文献   
9.
<正>记者:孙教授您好,作为恢复高考后攻读哲学专业的第一批大学生,您一直深耕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基础理论的领域,写作和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十余本,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可否与大家分享一下您多年治学的心得体会?孙正聿:好的学问是“做”出来的,我在治学中总结出五对范畴,供大家思考和体会。首先是搞清楚研究对象的“名称与概念”,人们用以指称和把握对象的任何一个名词,既可能是关于对象的规定性的概念,也可能是关于对象的经验性的名称。  相似文献   
10.
<正>邵维正(1935—),浙江黄岩人,1951年初参军,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著名党史专家、国防大学一级教授、少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军队政治工作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东方欲晓: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等,主编《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中国共产党90年创新实录》《写给青少年的党史》等,参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等书籍40余部,发表文章200多篇,获国家和军队各类奖几十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