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就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收入来源问题,从其合法性角度进行了剖析。认为,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以下四种:即合法的劳动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未定性的占有职工剩余劳动收入和非法的偷逃个人所得税收入。其中,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是我国私营企业主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内卷化"概念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分析价值。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在"乡政村治"的政治背景、"差序格局"的社会背景和"自上而下"的政策背景之下,逐渐凸显出内卷化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复制式推广导致协商民主形式化、行政化干预导致协商民主无实效、分利型秩序导致协商民主缺动力。矫正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内卷化,具体可以从制度性建立、主体性提升、基础性发展等不同层面推进。  相似文献   
3.
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为开端,以“八大”为轴心,中国共产党人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诸多理论。虽然没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进行系统的论述,但探索中提出的理论被日后中共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是正确的,并为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4.
公权异化再思考——基于古典社会契约理论的阐释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典社会契约理论的视角分析,公权的让渡与异化本身就是难以调和的悖论。在当今中国的宪政体制之下,夯实公权的分化与互制,还权于民,还权于社会,着力培育公权行使者的公共精神有助于建立减少公权异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今天,绝大多数国家都已认同,两性参政的平等程度是衡量一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指标。虽然自建国以来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极力倡扬男女平等,并在正式制度中对女性参政采取保护性的政策,但传统社会性别制度排斥女性参政的惯性作用力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牵制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因此,以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保证女性一定的参政比例,虽然由此引起褒贬不一的争论,但仍不失为实现性别平等参政的一种效力抉择。  相似文献   
6.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价值诉求在于,强调公共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政府和公职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进而实现在民主对话、沟通协商基础上的政府与社区、民众的合作共治。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于仍具有浓厚传统管制色彩的我国各级政府而言,坚持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与政府施政理念,建立公民广泛参与和合作对话的共同治理机制,从而构建一个公民与政府之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现代服务型政府是不二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基于古典社会契约理论的阐释模式,在对公权的产生、公权私有化的根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建立抑制公权私有化的长效机制进行管窥。认为夯实宪政之下公权的分化与互制,推进民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大力培育公权行使者的公共精神是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8.
论当代中国权力监督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反腐体系,是党和政府今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而权力监督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权力监督体系自身存在的诸多弊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当代中国权力监督体系的两个路径,即强化权力监督体系的民主基础和放大权力监督体系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革命和阶级解放的现实需要,并以妇女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革命区域的女性参政进行了制度建构,并予以积极实践。虽因革命的优先性、男权政治利益和传统性别价值观的多重因素,致使参政制度的实施充满了路径依赖的特性,但却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男权政治格局,传播了性别平等的政治理念,并为建国以来性别政治平等的积极实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从求真务实,继而思想迷失,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在经历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之后,以破竹之势,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从而警示共产党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是营造一个健康、公正、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