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行政哲学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CNKI总库收录的2000—2016年的检索数据为基础,经过有效的剔除和筛选形成最终样本,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其发文量及时间演进梳理,从作者发文情况、发文载体、基金资助情况和研究主题四个专项进行分析,发现新世纪以来国内行政哲学研究在内容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识性成果,但仍存在认知偏颇。导致研究取向呈现轻基础、重应用的偏好;研究氛围呈现轻难点,重热点的趋向。未来行政哲学研究的着力点应放在重大理论问题、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马克思主义的行政哲学思想、中国传统行政哲学思想和西方行政哲学思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工智能的广泛嵌入引发了公共行政技术责任问题。可从技术责任的负载主体(谁负责任)、负载对象(向谁负责)、具体样态(负何责任)和落实策略(如何负责)四个维度出发,建构人工智能场景下公共行政技术责任体系。从公共行政的性质看,人工智能场景下公共行政技术责任的负载主体仍是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负有"应用者"和"治理者"的双重责任,以确保"人类(公众)不受侵害"为根本目的。政府和公务人员应树立居安思危的责任意识、完善技术责任的相关制度以及运用"商谈伦理"的原则化解冲突,以确保人工智能场景下公共行政技术责任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3.
王张华  朱柳 《电子政务》2023,(11):94-103
数字技术的非均衡化赋权带来了社会结构断裂和秩序失衡,引发了新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在数字化浪潮中,数字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被剥夺,遭遇建构性、工具性、积极与消极四种社会排斥,成为数字时代的“遗民”,加快“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已经极为迫切。当前,“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呈现“现实性与虚拟性交织”“强技术与弱应用共存”“价值性与工具性统一”等复合特征。由于数字工具属性与数字弱势群体价值冲突、资本俘获下群体排斥和数字资源偏好流动、“数字人权”体系和保护机制缺失以及“数字鸿沟”与数字“马太效应”的叠加等因素的影响,加剧了“数字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困境。为此,必须加强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有机统一有为政府、责任企业和包容社会,畅通数字弱势群体社会融入之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