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对农村社区凝聚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农村社区凝聚力是目前农村社区重建的首要任务,而有效保障农民的利益表达权是提高农村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农民利益表达的有效保障取决于能否构建适合农民利益表达方式的表达机制,这一表达机制的最终构建又依赖于能否整合利用现有的、适合农民利益表达方式的村落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村落中的少数民族,政治生活主要在社区政治体系中进行,社区政治体系是在国家与社区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整合机制的构建应以社区政治为“实践场域”,拓展社区居民政治实践空间,有效均衡与协调社区公共资源和发展社区经济,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并关注社区成员的利益需求,以实现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3.
政治发展的实质是政治系统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与职能,以形成政治系统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协作发展的规范边界。边界政治是一种秩序政治、均衡政治和参与型政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已经凸显了边界政治的主要特点,具体体现为:秩序型政治的构建逐步走向完善;均衡政治意识进一步增强;政治参与由形式向实质过渡。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化与民主化的关系是政治文化理论研究者探讨的重要问题,政治文化理论研究的主要代表们都积极肯定了敢治文化对民主化的推进作用.政治文化与民主化二者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决定关系,而是互动的多元关系;在政治发展的动态中实现二者的均衡是政治文化与民主化二者关系的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形式。政治认同的建构与形成是认同主体、认同对象及相关因素的"三位一体"互动过程,政治认同主体是集多种特性于一身的"社会复合体",社会存在性是政治认同主体的基本特质,其具有一定的利益与意义追求,并集理性和非理性于一体。政治认同对象是由内(政治价值理念)、中(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机构)、外(政治行为)三个层次构成的"四位一体"结构。政治认同主体从心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实践(政治参与)两个维度,体现着其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6.
农村政治发展离不开原有的村治格局,学界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探讨,主要侧重与从价值观、制度层面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目前摆在眼前的主要问题不再是对基层民主建设的价值判断,而是解决如何进行层民主建设的问题。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方法因各地情况不一而有所差异,欠发达地区因其落后的经济文化基层民主建设更应因地制宜。本文从基层民主建设的方法出发。结合实地考察,对如何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政府机构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与职能,以获得政府机构自身内部结构与职能发挥之间的内部均衡及其与外部需求相适应的外部均衡状态,政府机构外部均衡状态的获得最终依赖于内部均衡的形成,本文对政府机构外部均衡的几个重要问题:经济理性的政府功能评价问题、公共资源分配与共享问题、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政府机构内部均衡机制的建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