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关于人的本质,费尔巴哈以客观的自然为基础,以人类学取代神学,指出上帝就是人对自身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拥有“理性、意志、情感”三种能力。而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线索,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阐述了“人的本质”:即人是劳动实践的人、社会关系中的人、具体历史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对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的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让人类社会在此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生态代价。鉴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的深刻教训,中国选择走生态现代化发展之路应当是最明智的选择。推进中国的生态现代化建设,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支撑,这就要求我们:首先,立足指导思想——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其次,继承传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最后,广泛借鉴——借用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是推动多元文化时代到来的主要因素,也是当今文化发展的主要背景.在多元文化时代,文化发展的任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个体而言,要建构个体的精神家园;对民族国家而言,要培养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秦慧源 《学理论》2010,(26):107-108
批判性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深刻的反思模式,是贯穿马克思理论发展始终的思想精髓。马克思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是以经济维度为主进行社会批判的。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理论语境的变迁,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把社会批判的主要基点转向了文化领域。在这种转变之后,霍耐特则以道德或伦理为基点对批判理论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5.
秦慧源 《唯实》2012,(11):34-38
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被认为是"只有宏观,不见微观",是宏大叙事的代名词。事实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蕴含着双重维度,是以微观理论范式为基础、宏观理论范式为主导来展开的。"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是马克思深切关注的领域,也是马克思微观理论范式所关注的内容。马克思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框架论述了人类社会制度的历史更替,这就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宏观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