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创新,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应深入理解实践品格的形成思路和思想渊源,审视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时代价值和中国应用,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大目标之需。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重向度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丰富内涵,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角度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坐标,审视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内在机理,把握当下中国社会以及共产党执政的基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次我国全民参与的上海市申办世界博览会(以下简称“申博”)的进程,就是我们抓住机遇,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成功实践。“申博”需要振奋的民族精神支撑“申博”,是激烈…  相似文献   
3.
加强我党思想作风建设,目前亟待解决好变革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理论认识、思维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只有充分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不断提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大兴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党,50多年来,带领全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和拥戴。今天,面对新的时代、新的问题,我们的党依然不断地开拓创新,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近年来强调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不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民主执政,执政为民,为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想指导。本期笔谈,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以期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民主执政、执政为民的深意。 ——主持人:一凡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针,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倒逼改革的态势,需要人们具备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理性态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就是养成价值理性、培育强大社会正能量的心理建设。没有强大、健康和充满正能量的心理建设,便无法完成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于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他强调,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路”向“中国模式”的演进具有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与模式都具有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的意思,模式还具有生产关系的具体方式的含义。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实质就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无论邓小平还是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都没有把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对立起来,实践上中国现代化建设还需要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论模式指导,使中国的发展更加合理科学和谐完善。何况中国模式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历史预成的,而是传统与创新互动实践中逐渐成熟的理性实验。在这方面,一些国外有识之士的见解也许不是没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关于改革共识与改革动力的讨论逐步深入。我认为,改革共识与改革动力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一般利益分化的现象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表面上的改革共识问题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的价值判断困惑的问题.实际上是价值判断困惑障碍了改革共识的形成与提升.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凝聚起改革共识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