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淡泊与亲密是东西方国家两种不同的传统友爱情感模式。儒学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家族制度的延伸,在情感上表现为亲情居首,友情其次。而古希腊文化的深厚神话背景,造就了自由主义信仰和执着的追求精神,表现为情感方式的开放性。二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源渊。在情感问题上,无论是淡泊还是亲密,关键不在于表达方式,而在于是否真实。这一点反映了不同民族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2.
道德楷模是道德上仿效的榜样,是某种道德理想的集中体现。楷模总是有爱有恨的血肉之躯,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但是,人们从楷模身上感受到的却不是这种局限,而是他们特有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这种超越时空的辐射力,体现着道德楷模价值的永恒性。  相似文献   
3.
明确经济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合理设定经济伦理的“边界” ,对于增强市场主体在不同条件下道德选择的科学性 ,搞好现阶段经济伦理建设 ,维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个人偏好也叫个人嗜好、爱好,通常指个人心理或行为中的鲜明倾向性。由于这些偏好通常表现在人们的个性化行为过程中,故又称作偏好行为。从哲学上说,个人偏好乃是人的个性中能够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个性作为某事物所独有的性质,乃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规定性。作为人的个性的重要内涵和基本表征,个人偏好体现着人们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人情味"源自传统乡土社会,而"公德心"是现代公共生活发展的迫切诉求,二者之间的某种对峙与冲突,反映了传统文明的部分因素不适应现代公共理性进步所导致的纠结与困惑。若任由二者的冲突不断升级,不仅会威胁到社会公平正义的顺利实现,而且会成为现代文明进步的巨大障碍。严格划定二者适用的合理边界,尤其是防范不良"人情味"对公共利益的侵蚀,引导人们在公共生活中使"人情味"自觉服从"公德心"的需要,乃是现代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7.
现代享乐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享乐被看作是基于生命本性的情感体验,并升华、赋予特定的人文意义。由现代性发展所导致的"心""物"世界的二元分立,物性文化对心性文化的僭越,诱使人们崇尚奢侈消费,倾心物性刺激,追逐欲望满足,导致个体生命感觉发生严重错位——以物的占有替代心灵的享受,亦引发了大众社会之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的伤感情绪。现实中形形色色的享乐主义大行其道,预示着人类精神的某种危机。回归本真的生命状态,寻求真实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寄托,也许能为摆脱当代文化困境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8.
英雄是追求真善美的表率。道德之英雄维度的核心乃是英雄执着于崇高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它激励、鼓舞、凝聚和引导社会大众,为之提供健康的道德标尺。现代性致使个人囿于自我中心的小圈子,崇尚金钱至上和感性享乐,由平庸而致颓废,社会整体丧失了道德判断的正确坐标。英雄维度的陷落与"平庸的恶"之发生的内在因果性昭示社会,欲从根本上清除"平庸的恶"及其土壤,必须重建道德之英雄维度,疗治空虚迷茫的个体心灵,恢复大众对英雄的历史记忆,拯救失却的崇高道德精神,修复现代性所造成的道德意识创伤。  相似文献   
9.
陈云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云提倡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坚决反对贪污腐败和浪费行为,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重视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党员和高级干部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强调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些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宝库.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对以资本为逻辑中心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作了全面辩证的批判,形成了科学系统的马克思现代化理论,拓展了现代化道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指导方向,开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价值逻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中国式现代化结合具体国情和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从发展结构、精神底蕴、实践向度等多维层次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进行传承与创新,使马克思现代化理论在21世纪更具鲜活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