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公众并不是法律的容器,而是法律接受主体,因而执法不只是规范性的法律实践,更是一门需要综合调动理性、情感、欲求、信念和经验,创设特定情势、因势利导的生活艺术。利益诱导,取信于民;循规化俗,张力平衡;惩奸治乱,审势度情;妙对人情,智保民生。中国古代这些执法艺术,为我们当下的法治建设(特别是执法实践)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2.
法律政策学的研究路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对法律政策的研究 所谓法律政策(德文为Rechtsplitik,英文为legal policy),在学术界大体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法律政策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在法律上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法律政策不仅包括立法政策和司法政策,而且包括社会政策的一切领域(如住房政策、农业政策、药品政策、卫生健康政策、劳动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等等)。狭义的法律政策仅指立法政策(Gesetzgebungspolitik),即在立法上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达到一定社会目的而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论土地督察制度与土地管理模式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其实质是通过加强政府内部控制的方式实现有效的土地管理和利用,建立一种“政府自我克制”模式。它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这一模式的建立意义重大,但仍存在诸多弊端。我们应当转换思维,在中央、地方之外加入对公民权利的考量,形成“中央—地方—民权”三位一体的土地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司法官员的听讼断狱常常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这具体表现为调解息讼的策略机制,情理断案的弹“情”艺术,以柔克刚的生活智慧,声东击西的堂讯游击,用谲识伪的智力博弈,察疑得实的求证逻辑。见微知著的法理悟性,顺水推舟的解纷妙计。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评析了一般意义上的义务概念和几种似是而非的法律义务观之后 ,提出 :法律义务是为保障权利和权力的有效运行或实现 ,而由法律设定或当事人约定并通过预设一定的法律责任来保障的、相关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必须作或不能作的某种行为。它有四大表现形态 :即权利对权利的义务 ,权利对权力的义务 ,权力对权利的义务和权力对权力的义务 ;其中每一形态又包含若干亚类。人们之所以履行义务 ,有多种原因 ,但归根结底是为了自我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人格权内涵的核心要素是"人格"。人格的意义经历了自"身份人格"到"抽象人格"再到"具体人格"的三部曲式的主题演进。这种演进并非革命式的突变,而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逐渐交融从而使得人格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问题,既是我国1998年11月正式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为何要实行村民自治 1、“自治”与“村民自治” 按照一般的理解,“自治”就是某一事物按照自己独有的意识、方法、程序和规则来管理自身,而免受外界的任何侵扰。也就是说,“自治”意味着自主、自律和自由。 所谓村民自治,致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村民个人的事情由村民个人自主处理:二是村民集体的事情由村民集体商议处理;三是有关村民个人和集体的事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非依法不得进行干预。由于…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和内容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和内容新论胡平仁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问世,70年代才普遍发展起来的,它在我国的历史更短,基本上是在80年代中期才兴起来的。因而,这门学科总体上还很不成熟,许多问题还有待于重新认识和深入探讨。本文只想...  相似文献   
9.
从法哲学的范围与品格看部门法哲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避免法学主体意识及内在特性的沦丧和法哲学精神品格的迷失,我们有必要重申回归纯粹的法理学和法哲学。与基于法认识论和法方法论、侧重于法的实证层面和应用领域的法理概括与探究的法理学不同,法哲学侧重于法的本体层面和价值领域的哲理概括与探究。就其精神品格与思维方式而言,法哲学既是一种前提性反思,即审视和追问对象赖以存在的前提,对法的本源、本质和普遍原理的追问;又是一种逻辑性反思,即对法学命题和理论的逻辑起点及逻辑展开的追问;还是一种价值性反思,即对法律规范和法学命题正当性的深层追问。部门法哲学研究与法哲学原理之间的对接不是生搬硬套或者简单移植,而是要在审视与批判有关部门法研究的基础上,注意与相应的部门法学话语体系的协调性与融贯性。  相似文献   
10.
尽管学界对中国古代诉讼问题的研究日渐增多,但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专门而深入探讨的却极为罕见。本文在揭示中国古代诉讼法进行理论省思之意义的基础上,梳理了刑民诉讼无分观的基本主张、刑民诉讼有分观的主要依据,重点探讨了古代诉讼总的指导思想、古代民诉和刑诉的理论分野以及我国古代的诉讼费和信用保证金等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