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国民会议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在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结合时局的变化,多次重申国民会议主张,并对国民会议的地位、职责、阶级构成、领导力量、组织形式、实现途径和实现步骤等进行了全面具体的阐述,使国民会议主张的基本内涵不断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网络民意的晴雨表,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途径和传播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与控制,来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提高有效应对和控制网络舆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政府以向公民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宗旨,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因而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在公共行政中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正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出台统一的政策规定,指导全面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工作,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绩效评估的要领与制度,推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家治理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铁中 《理论前沿》2007,502(13):18-20
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理结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确立"多中心治理"理念,实现治理结构的均衡;发展民间社会组织,实现政府权力的限制与收缩;理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优化非政府组织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存在许多问题:信息不公开诱发极端行为,助长了反体制意识;预警和应急机制不健全,现场处置不力;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不满情绪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宣泄。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建立信息情报收集制度和科学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应急能力与应急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对话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增加和激化,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征用问题矛盾激化、村民自治贯彻不力、村民合理诉求得不到应有重视,这些都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增长迅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对此,应加快征地制度改革,进行合理征地补偿;加强基层自治,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选举制度体系,提高村民的民主管理水平;认真回应和解决村民合理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7.
利益协调: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铁中 《求索》2007,(6):64-65
社会转型期由于利益分化所导致的利益冲突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如何协调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社会组织作为一种实现民众意愿,由民众自发组成的非营利性团体,可以有效弥补新型治理模式下政府失灵的困境,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有着各级政府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社会组织是公民有序参与、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可以发挥减压阀和稳定器的积极作用;新型治理模式需要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剧烈的社会阶层分化,不断出现的阶层分化对当今政治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一方面,这种分化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其分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可能诱发转型期社会政治的不稳定。当务之急是要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和化解消极因素,引导和推动阶层分化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和生长点,发挥其在社会结构转型中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国家建设就是一个由中心(或内地)不断向边疆渗透整合的过程.现代化和全球化毫无疑问把边疆卷入其中,边疆地方政权对国家制度的融入以及融入过程中的冲突和调适是边疆政治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思考,不仅可以为我们研究我国现代国家建设中的边疆政治问题提供理解思路和相关材料,而且为我国边疆政治学的深化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