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政治理论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许良廷 《党史文汇》2003,(11):12-17
朱蕴山,字锡蕃,又名汶山,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9月18日,安徽省六安嵩寮崖人。19岁那年,即1905年3月,应州试,获案首秀才。下半年科举制度即被废除。1906年秋,到省城安庆考入安徽巡警学堂。届时学堂会办主管为著名的革命家、光复会领袖徐锡麟。经徐锡麟介绍,朱蕴山加入了光复会。不久,他又加入了由陈独秀、柏文蔚、常恒芳等人组织的秘密革命团体———“岳王会”,进行反清活动。1907年7月,他参与徐锡麟领导的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的活动,事败后被捕入狱。“陪斩”时他表现出大义凛然、临危不惧的英勇气概。获释后,他于1908年由韩衍、宋豫琳介绍,…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快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步伐 ,经过相当时间的酝酿和准备 ,1 95 2年冬 ,在彭德怀、罗荣桓直接关怀和指导下 ,军队有关部门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开始着手进行军衔评定工作。经过精心细致的充分准备 ,有关部门很快拿出了一个评衔授勋工作的初步方案。这个方案基本上还是合理的 ,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当然 ,在少数人当中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想法。听到初步方案后 ,有的虽然嘴上说满意 ,而在心里却不十分舒服 ;有的公开跑到领导那里为自己评功摆好 ,要军衔 ;有的为了要到更好的军衔 ,甚至在领导面前哭鼻子。毛泽东得知这些情况后 ,很不高兴…  相似文献   
3.
邹韬奋(1895—1944),出生于福建永安的一个官僚家庭。1917年进南洋公学上院(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因志趣不投于1919年以工科大学二年级生的资格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主修西洋文学。毕业后步入社会,一直从事新闻、出版事业,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者的光辉典范。毛泽东指出:“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  相似文献   
4.
许良廷 《党史纵览》2003,(12):30-35
人民艺术家赵丹的一生,是坎坷曲折的一生,也是坚韧奋斗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一生。在50年的艺术生涯里,他呕心沥血,不断以自己的艺术精品奉献给人民,主演了40部电影、50多部话剧。他不仅是中国影坛而且是世界影坛上最杰出、最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大师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主体框架安徽社会科学院许良廷自50年代中期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对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他们提出“以苏为鉴戒”,独立自主地走中国式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1906-1974),是中共建党以来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多次在党和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坚决支持毛泽东,使革命转危为安,走向坦途.因此,党和毛泽东对他进行高度评价,尤其是毛泽东的评价一直是肯定的.在中共"七大"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讲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就是专门讲王稼祥的贡献的,并实事求是地对他的功过作了全面的、客观的和公正的评价.毛泽东除在"七大"上积极推荐王稼祥进入中央委员会,建国后还推举他担任我国首任驻苏联大使,以及中央书记处书记.在"文化大革命"中,王稼祥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迫害,当毛泽东读完王稼祥给他的一封信之后,十分动情而恳切地说:"这样的老同志只讲过,不讲功,很难得,应该很快让他出来工作."说他功大于过,是有功的人等等,再一次肯定和赞誉王稼祥的功劳.直到党的"十大"时,毛泽东还排除"四人帮"之流的干扰,继续推荐王稼祥为中央委员.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快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步伐,经过相当时间的酝酿和准备,1952年冬,在彭德怀、罗荣桓直接关怀和指导下,军队有关部门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开始着手进行军衔评定工作.经过精心细致的充分准备,有关部门很快拿出了一个评衔授勋工作的初步方案.这个方案基本上还是合理的,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对中苏论战时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科学总结,认为要历史地客观地评价领袖人物的历史功绩,分析了苏联党和我党在大论战中的错误和教训,指出各国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自己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9.
许良廷 《党史文汇》2002,(12):11-16
李克农,1899年出生于安徽芜湖市.1926年12月,经杨士彬、余昌炯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他奉党组织的命令打人芜湖青帮组织内,开始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的生涯,成为一名"红色特工".1928年春到上海党中央担任保卫工作和情报工作.1931年转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工作部部长,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抗战期间,先后担任八路军、新四军驻上海、南京、桂林办事处主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等职.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中央情报委员会书记、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1962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  相似文献   
10.
陈嘉庚(1874-1961),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镇)一个华侨商人的家庭,其大伯父、二伯父和父亲皆为“番客”(华侨),他也长期居住新加坡,主要经营橡胶业,被称为东南亚橡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同时,他还是新加坡和南洋爱国华侨的领袖。他认为,发展教育事业是国家繁荣、百姓富强之根本,“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所以,他茹苦含辛数十年,不顾身家性命之得失,排精竭虑,举家倾资办学,坚韧不拔,勇于进取,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爱国侨胞树立了光辉典范。创建“集美学村”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