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法律   13篇
政治理论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宁波天一阁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历经四百余年风雨,被公认为国内顶级私家藏书楼之一。乾隆时代,朝廷参照其庭院建筑和书橱款式,建造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精心编撰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由此名满天下。书楼创建者范钦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右侍郎,性喜读书、藏书。游宦期间,他每到一地,必广泛搜集、购买和传抄各类典籍及地方文献。  相似文献   
2.
1926年6月28日下午3点多,一辆小轿车缓缓驶入上海圆明园路23号院内,车门打开,一位身着长袍马褂、虬髯飘胸的中年男子健步走下车来。看到客人已到,早已等候在大楼前的一干人立即迎上前去,与中年男子握手寒暄。这时一辆租界巡捕房的汽车也尾随而至,从车上跳下几个荷枪的洋人警探,为首者快步走到中年男子面前,用生硬的汉语问:“您是湖南熊希龄先生吗?”男子一愣,随即回答:“是。”  相似文献   
3.
郦千明 《检察风云》2013,(15):76-78
1924年上海租界发生的叶乾章案是一起典型的华洋涉讼事件,英籍凶手因英公堂的庇护逍遥法外,华工叶乾章白白丢了性命。部分有正义感的报人还发表时评文章,揭露公堂营私舞弊,反被告上法庭。一向以文笔犀利著称的年轻主笔陈布雷悲愤难抑,说出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主笔不吃官司,不是好主笔"。  相似文献   
4.
郦千明 《各界》2013,(5):79-82
“武夫当国”的北洋时期,军阀政客、官僚名流你方唱罢我登场,潮起潮落,上演了一幕幕悲剧、喜剧、丑剧、闹剧。这些军阀政客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结成联盟,明争暗斗,相互厮杀,弄得硝烟不断、国穷民怨。两度出任国务总理的靳云鹏算得上是个特殊人物:身为皖系骨干,段祺瑞手下的“四大金刚”(另三人为徐树铮、曲同丰、傅良佐)之首,却同时和直系、奉系政要关系密切;一手把持军政大权,另一手伸向经济领域;善打“政治麻将”,玩弄权术,但在外敌面前尚能保持民族气节。其复杂多变的人生经历,彰显了民国乱世的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5.
1927年9月,北京发生一起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即针对京剧名角梅兰芳的枪击案,引起北洋政府首脑张作霖的关注。此案发生在东四牌楼九条胡同35号,一座拥有数十间房屋的二进大宅院,业主是梅兰芳的好友、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除凶犯最终身首异处外,一名宾客被枪杀,另有数人受伤,而梅兰芳却奇迹般的毫发无损。不过,这场血案使他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长久难以释怀。凶犯单枪匹马欲劫梅兰芳  相似文献   
6.
郦千明 《检察风云》2011,(15):79-81
徐自华(1873—1935),女,字寄尘,号忏慧,出生于浙江石门(今桐乡市)一个书香世家。1906年结识秋瑾,并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郦千明 《各界》2014,(1):31-32
1931年秋,28岁的梁宗岱结束在法国的7年留学生涯回国。不久,他到北京大学任法文系主任兼教授。他的聘书照例由校长蒋梦麟签发,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没有文学院院长胡适点头同意,他就不可能进北大,更不可能一去便坐上系主任的交椅。梁宗岱自己也承认,刚进北大时,“胡适之对我很客气,把法文系交给我”。  相似文献   
8.
鲍贤伦从孩提时代就对书法感兴趣,曾做过许多描红的家庭作业。1974年,鲍贤伦由韩天衡先生介绍,敲开了徐伯清先生的上海皋兰路27号的家门,开始了正式拜师学艺之路。徐先生要求鲍贤伦每天摹写小楷2000字,这意味着每天必须坚持写六七个小时,每次写下来,鲍贤伦的手都恢复不到原来样子,必须靠另一只手帮助才能恢复。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一共写完了50万字的小楷。  相似文献   
9.
郦千明 《检察风云》2012,(24):74-76
1928年8月29日,《申报》在社会新闻版头条刊登《女子承继遗产问题》一文,称清末洋务运动主将、邮传部尚书盛宣怀的七女儿盛爱颐,以兄弟辈分析遗产不遵守现行法律,按男女平等办理,已延请律师,正式向法庭起诉,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这则消息传开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因为按照中国传统的析产办法,父母的遗产一般都由儿子继承,女儿无论是否出嫁均无权参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抗日战争时期,故都北平的政治形势错综复杂。作为传统学术文化中心,北平文教界对于社会各界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力。北平辅仁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沈兼士,面对敌伪横行、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局面,忧心如焚。他毅然走出书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一面联络知识界同仁,宣传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一面组织各种抗日活动,鼓舞民众的斗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