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在秩序和民主两大发展目标引发的强大的"交叉压力"下,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是民国当时政治、经济及各方面状况综合而形成的合乎逻辑的要求,而合法性与有效性之间的矛盾紧张关系又左右着政权的更迭。为了追求政权的稳定和延续,各政权者都在寻求能把合法性与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的政治体制。但民初的集权在价值取向、制度形式和象征符号上都有严格的限制,即"非帝制"权威的政府,这是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基调。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作为沟通政府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一种纽带或双向传送带,日益勃兴的中国公民社会为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提供了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组织化的和公共话语化的双重渠道:组织化渠道聚集、凝练整合了分散无序的个体潜在影响力,提高了公众参与政策过程的能力;公共话语渠道引导、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公民社会的内在要求决定其必然影响公共政策过程,而公共政策过程的价值取向和回应效能使这一影响成为可能,二者互为环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国公民社会为公民提供的组织化和舆论性的参与途径,改变了公民参与不均衡的状态,并引导公民理性地、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政策诉求,从而增强了政府回应的有效性.而政府回应推动了日益壮大中的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使其成为一股引导公民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再到"制度性参与"的正向有序的建设性力量.这种互补性政治生态和作用机理,使中国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一种实现政府善治与社会和谐的双赢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制度认同是社会正常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是执政党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制度性资源。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原有的制度认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价值评价的多元化日渐显现,制度认同问题即成为社会实践结构巨变下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但这一问题在我们的研究视野中并未引起高度关注,因而呈现出研究起点晚、系统研究成果有限的局面,更缺乏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整合。在这一客观情势下,梳理当前相关研究成果、进而发掘和拓展制度认同问题研究的可能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润凡 《党政论坛》2010,(17):32-34
作为沟通政府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一种纽带或双向传送带,日益勃兴的中国公民社会为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提供了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组织化的和公共话语化的双重渠道:组织化渠道聚集、凝练整合了分散无序的个体潜在影响力,提高了公众参与政策过程的能力;公共活语渠道引导、培养了社会公众的理性意识和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6.
理性主义自然法赋予“理性和自然法”以新的含意,在客观内容上,它不再是存在于人之外的正义理念,也不是基督教的戒律,而是人的自然性中所固有的东西即问心无愧地表达人自身的需要,并强烈宣布了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原则。而近代理性主义又以抽象人性论挑战宗教神权,以人自身的价值为本位来说明自然法和正义准则的绝对有效性及由自然法规则推导而来的结论的绝对有效性,从而论证了国家如何构建及构建的基础的问题。理性主义自然法和抽象人性论,不仅成功瓦解了政治统治的神学正当性资源,而且确立了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新基点,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作了有效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7.
政治认同反映了公民对政治客体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其要素及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和改变政治安全状态的性质。多向互联互通的网络空间不但拓展了政治认同生成的空间,而且使政治认同主体构成的多元层化、认同来源的交互渗透、认同序列的复杂多变等特点更为凸显。在西方"认同霸权"思维惯性和政治意图的支配下,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的变化正成为一种影响国家安全的新的风险因素,影响并刺激着发展中国家安全治理的需求。这就要求,一要树立治理的大数据思维,推动政治认同建构和整合的理念创新;二要调适治理方式,发挥和强化民众之间正向政治认同的大数据辐射效应;三要增强治理的民众需求导向,促进政治认同机制的分类建设;四要挖掘历史记忆,增进政治认同的经验感知。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转型中,政治权威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主导、协调、稳定和秩序整合的作用。就中国而言,后发型现代化的特殊历史条件和超大规模的社会状况,以及近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国家领导力量严重衰败和国家严重分裂的两大危机,使得政治权威获得的意义比其他国家更为重要。因此,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威的存在,是中国社会稳定、连续性、前进性的基石。然而,中央权威在民国初期一直处于不断式微、断裂的状态,这构成了民初共和政治的脆性,而民初宪政框架中所存在的结构张力以及地方实力派的坐大,引发了中央权力严重的内部流散,最终导致了中央权威的断裂和危机。  相似文献   
9.
在公民社会的选择性政策参与取向、政策过程的开放程度和制度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非均衡"特征比较凸显:实际参与和影响政策过程的范围不均衡;官办组织与草根组织影响政策过程的方式选择不均衡;影响政策过程的效能不均衡.这种非均衡特征的存在,不但会影响公民社会政策认同功能的提升,而且易破坏政策过程民主化的进程.但在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均与国家主动让渡的空间密切相关的生发逻辑下,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日臻成熟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日渐深入.以上影响因素都将随着国家与社会间合作共赢关系的逐渐形成而被破解.由此,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将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0.
在公民社会的选择性政策参与取向、政策过程的开放程度和制度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非均衡"特征比较凸显:实际参与和影响政策过程的范围不均衡;官办组织与草根组织影响政策过程的方式选择不均衡;影响政策过程的效能不均衡。这种非均衡特征的存在,不但会影响公民社会政策认同功能的提升,而且易破坏政策过程民主化的进程。但在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均与国家主动让渡的空间密切相关的生发逻辑下,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日臻成熟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日渐深入,以上影响因素都将随着国家与社会间合作共赢关系的逐渐形成而被破解。由此,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将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