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导言:三峡工程凝聚着中共几代领导人的心血,浸透着几代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经过10年的建设,目前已初步实现蓄水、发电、通航三大目标,从纯粹建设期进入建设和效益并举时期。这一创造了世界上诸多第一的宏伟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巨大综合效益。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进程,它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也为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的腾飞储备了充足的能量。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原则高国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指导我国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八条方针。这说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  相似文献   
3.
空间布局 1、“一主”。主要指以台湾作为带动海峡经济区发展的龙头,提升海峡经济区的外向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长江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平均在13%以上,沿江产业带初具规模,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已经成为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经济地带,同我国其它地区比较,该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的综合经济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位优势 长江沿江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通江达海的区位条件和港口优势,是世界上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的为数不多的双优区位地区之一。长江沿江经济带位于我国中部,连接南北,横贯东西,与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最好的联系通达性,易于获得周边区域的资源,也易于占领周边地区市场;它同沿海经济带紧密相连,形成由全国两条一级开发轴线组成的T字型空间布局结构,有利于建立广泛的技术、经济合作关系,促进经济一体化趋势及合理地域分工格局的形成,使长江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对内  相似文献   
5.
再论我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利益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作为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利益补偿的有效实施与否直接决定着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成败。本刊2008年第4期(总第40期)作者高国力博士就如何理解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利益补偿做了基本介绍,本期作者将重点论述我国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利益补偿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建议,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又一次明确提出,将城市群作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因此,围绕城市群的形成、特性、认识误区以及未来的发展思路,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对于引导我国城市群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限制开发区域与禁止开发区域的利益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新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战略目标和要求。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其中,后两类区域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保护性开发区域,对其利益补偿的有效实施与否直接决定着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成败。就此,本刊特别约请了相关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五年以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国家重大区域性战略引领作用持续显现,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为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立足当前和今后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特征,推动城乡区域差距稳步缩小可控,加强"城市病"和"乡村病"防范治理,科学合理认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特性。新时代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从国家重大区域性战略引领、四大板块差异化重点推进、城市群辐射带动、短板地区扶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五个方面明确相应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9.
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引发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不同程度的经济哀退。我国作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当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但是,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外向化程度、市场化水平等方面差别很大,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全面分析我国不同区域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经济发展态势变化,展望2009年及今后一定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对于下一步提出及时有效的应对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