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法律   5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明责任分配问题是证明责任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但在此问题上国内司法实践部门长期以来处于“谁主张 ,谁举证”的理论误区。笔者将在介绍大陆法系国家证明责任分配理论的基础上 ,为我国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3.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这既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对自己执政使命的清醒和自觉。  相似文献   
4.
判例制度是由个案中导出法律规则,再将这些规则适用于个别的案件,规则的产生是个别的,这就赋予了法官较多的自由裁量权.为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判例必须是遵循严格的程序和具备一定的要素才能得以形成.考察两大法系国家的判例制度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中国判例制度应该包括:司法独立、完善的审级制度、高素质的法官、法官享有司法解释权、论证充分的判决书和得到及时整理和汇编的判例等方面生成要素.  相似文献   
5.
判例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现行司法解释体制单纯地将司法解释权作为一种机关权力配置给最高人民法院,这导致了我国司法解释过于抽象、司法裁判过于机械等弊端,从而影响了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形成。因此,应该考虑重新配置司法解释权,将司法解释权从一种机关权力转变为法官对法律的解释权力。  相似文献   
6.
徐璐  刘万洪 《法律科学》2005,23(6):9-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者对法律的功能经历了从专政工具到治国方略的转变过程,在立法理念关于法律的稳定性和法律的“粗”、“细”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社会转型时期的立法如何在维护法的稳定性和适应社会现实的变动之间谋求平衡是时代对立法提出的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障碍及克服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仍然存在着司法解释权配置不当,审级制度不完善,判决书论证不充分以及规范的判例汇编机制尚未建立等障碍,亟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两大法系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加以克服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刘万洪  徐璐 《政法学刊》2007,24(2):86-89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执法者的心态一方面会产生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宽容、由浮躁非理性转向成熟理性等积极变化;另一方面,也会产生由相对平衡转向失衡、由心理平和转向心理矛盾增多等消极变化。相应的,执法者心态的变迁会对执法活动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9.
民事审理的集中化研究——以庭审程序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万洪 《现代法学》2011,33(4):123-130
庭审是集中审理的关键,集中审理的主要内容是在开庭审理中得以落实的,审理是否实现了集中化也主要是在开庭审理阶段体现出来。对于我国是否实现了审理的集中化,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但我国立法上并没有严格区分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虽然有些案件表现出来的是只经过一次庭审即告终结,但这实际上是建立在多次"非正式开庭"基础上的。而且由于"非正式开庭"喧宾夺主成为法官获取案件信息的主要渠道,开庭本身都不具有实质意义,就更谈不上有集中、连续地开庭审理的可能。有鉴于此,为了实现审理的集中化,就需要对现有的开庭审理程序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际法理论界的热点问题——普遍管辖原则,并就存在争议较大的几个问题:普遍管辖原则的地位,是否需要实际控制,国内法以及豁免结合案例提出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