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刘锡诚 《北京观察》2002,(10):60-62
在协和医院看完病从老楼后面的便道出来,乘104路电车回家,车站就在协和与老美院之间.等车工夫,举目望见对面楼群上矗立着的"新东安市场"的大牌子,心里总感到有点儿不舒服,不期然地向自己发问:好端端一个"东安市场",干嘛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新"字呢?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中国文坛的轮廓粉碎「四人帮」,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中国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件大事也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新时期的文学,在摆脱了封建法西斯专制和现代迷信思想的羁绊之后,又出现了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一九七  相似文献   
3.
刘锡诚 《海内与海外》2005,(5):58-61,65
“试笔”——一个苦涩的字眼周立波是我心仪已久的老作家。他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立波这个名字的来历。“立波”乃是英文“liberty”的汉译。这表明他一生渴望自由和解放的心迹。因为在中学读书时就读过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里的《分马》那一章,此文曾给我幼小的心灵以深刻的影响;后来,在大学里又读过全本的《暴风骤雨》,从小说中知道了许多我不了解的东北地区土地改革的情况和人生道理。《暴风骤雨》又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起,在建国不久就获得了斯大林文艺奖金。50年代初期,我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文学奖,只知道斯大林奖金…  相似文献   
4.
名满神州的厂甸,昔之海王村,却原来是北京宣武区南新华街路东的一条小胡同,元代这里曾是烧制琉璃瓦件的官窑旧址。古人曰:“都外曰郊,郊外曰甸。”(《礼记》注)这“甸”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草甸子、野甸子一类废弃不用的坑坑洼洼的地方。故这块地处郊外的窑隙荒芜之地,便被古人俗称为“厂甸”。明代,尤其到了清乾隆年间,已廛肆林立,百货竞陈,发达繁荣起来,加之各地来京参加会试者以此地为驻足之所,促进了商业的发达,自然信仰也盛极一时,这一带先后建起了火神庙、吕祖祠、土地庙。有庙辄有市,于是也便形成庙市,进而演为庙会。有记载说,厂甸庙会起于明嘉靖年间,而清季,而民国,而共和国,除其间少数几年停顿而外,一直延续不断,如今已然四百年有余了。  相似文献   
5.
北京庚辰春节过得特别隆重,大概是因为龙年与千年碰到了一块儿的缘故。即将过去的这个千年中毕竟只有9个龙年,更何况是最后一个龙年。这种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谁不愿意抓住呢?事业家们愿意借此做点善事,政治家们愿意借此留下美名,企业家们愿意借此敛钱发财,老百姓们愿意借此求得吉利。为此各界固然做了很多灿烂辉煌的大事,包括建了个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个耗资巨大但劳而无功的春节联欢晚会,等等。在我看来,最容易红火煽情、最与老百姓贴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经济结缘并非始于今日,即便是在北京这个文化古都,即便是在文人耻于言利的年代。今天赚足"老外"眼球和钞票的琉璃厂就是由始建于1917年的海王村公园演变而来的,那里曾是老北京古玩、书画、金石、照相、琴室聚集的场所,如今已成为北京著名的文化品市场。在民间,老百姓也自有其文化经济生活,例如旧时京城春节时的厂甸、庙会,除了民间艺术品的经营,其形式本身已成为文化经济生活的传统,并传承至今,形成今天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吗?距离春节还有两个多月,庙会摊位拍卖就已一棰定价,随着节日期间几万元一个摊位的成交,谁又能否认京城文化产业的巨大商机和潜力呢!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其理论准备严重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它自身包含着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在民间文化中蕴含着或洋溢着强烈的“生生不息”和“自强不息”的意识,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周梅森的《人间正道》作为一部反映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改革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经济却欠发达的中型城市,在经济体制面临全面转轨和生产关系面临深刻变革的历史性时机,上至省委书记和市委书记,下至普通工人、农民及各阶层人们,如何艰难地走出困境,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进程的波澜壮阔的生活场景,不失为一部全景式地反映我国所处独特历史时代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间文学是在不识字的民众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下来的精神产品。它是民众生活、生产、人生经验和艺术才能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历程的曲折反映,是研究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和国情的重要资料。该研究成果是我国第一部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它以唯物史观的立场,对百年来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作了细致的梳理和独特的审视,比较全面地描绘了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发展的历史图景。在处理百年学术史的若干问题吋,该成果在以下三个方面较有新意。第一,没有采用当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界的成说,即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肇始于1918年的北大歌谣征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