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胡钰  吴倬 《青年研究》2001,(3):28-33
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是一柄“双刃剑” ,仅仅看到其给青年人带来的广博、快捷的信息优势是不行的。本文全面分析了网络背后的主导力量及网络中各种消极信息对青年价值观的误导倾向 ,并提出基本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经典文本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思想.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马克思从"人的主体性""人的存在方式""主体人的应然追求""以人为本的认识实践"等方面构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价值思想.它对丰富价值哲学理论内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大学生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认知特点,具体说来,可以归纳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此,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丰富德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拓宽大学生接受德育的渠道。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增强大学生接受德育的师资力量。只有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育,使他们以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精神风貌、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才能为祖国的兴盛、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理论旨趣似乎集中于政治经济学批判,但其最终目的乃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马克思在现代资本主义语境中对教育进行了考察,并在充分揭示现代性弊端和现代社会“人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综合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哲学.这种教育思想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强调教育面向大众,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它在现代教育的问题域、教育目的以及教育中人与社会关系等内容上均超越了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教育革命,其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实践以及微观的教育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教育革命”是建立在其哲学革命——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5.
吴倬  李成旺 《探索》2011,(5):100-105
民众主体意识的高度自觉和全面进步,可以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正确的引领方向,因而构成了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前提之一。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众主体意识特征的梳理与审视表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崇尚理性的批判精神、追求卓越的超越精神以及自立自强的实践精神.构成了当代中国民众主体意识的基本特征。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而言,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文化批判倡导崭新文化,完成新时期价值观的提炼、概括和塑造等等,以此来促进当代中国民众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超越,这无疑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倬 《实事求是》2000,(3):66-68
彻底的唯物论是整个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石,彻底的唯物论是代表着人类前进方向的先进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之魂。当共产主义事业还处于初创、萌芽之际,还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幽灵,徘徊于惊恐万状的欧洲资产阶级面前时,当无产阶级的力量尚弱小得还无法与庞大的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匹敌时,正是马克思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透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是其终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有力地论证了无产阶级有能力、有力量依靠自己去赢得彻底解放的胜利。于是,无产阶级终于有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全靠我们自己”的战斗…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转向,开辟了发展哲学的新范式。在这一范式下,马克思在其经济学著述《资本论》及其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中对现代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商品——货币——资本运动中人的生存境遇的角度探索马克思经济学文本中的发展思想,对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具有拓展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校哲学课应成为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主干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就其基本内涵而言应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以及健康的体魄五个方面 ,作为社会主义大学“两课”体系组成部分的哲学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这样的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培养科学世界观和自觉哲学精神、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全面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及心理教育方面。基于此 ,高等院校的哲学课应成为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  相似文献   
9.
张莉  吴倬 《甘肃理论学刊》2007,(3):40-43,87
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厚的人学基础,主要表现为:现实的人和人的存在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论基点,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人与人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命价值,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资本论》对现代社会的研究与西方其他理论对现代社会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在于:《资本论》考察现代社会时具有二重性视野,而西方其他理论考察现代社会时只具有一重性视野。科技作为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成为《资本论》研究的内容之一。与《资本论》考察其它问题一样,其在考察科技发展时,也持二重性的视野,认为科技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紧张,并给予我们分析科技发展双重性问题的辩证视角。领悟这一本质内涵和辩证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同国度或同一国度不同时期关于科技发展战略的不同选择的争议,并看清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们对科技的社会研究的转向和政策引导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