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法律   6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事人真实义务与民诉法诚信原则,不管在理论上的涵摄关系如何,二者都具有同质性,在立法上具有相互替代和相互说明的效果.新《民诉法》第13条第1款规定的诚信原则,迄今在裁判中被援引适用的情形极少,这从侧面说明,真实义务原则的立法在我国当下并不急需,也无实效.在现有民诉法框架内,通过直接援引适用诚信原则条款和强制措施来规制当事人的虚假陈述,条件成熟时再将诚信原则的适用主体予以细化,并对虚假陈述的具体制裁或程序救济予以完善,不失为明智和务实之举.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案例教学中“判例”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传统法律案例教学中真实的“判例”并不多见。判例教学属于“案件教学”和“真实案例教学”的范畴 ,而不是简单的“举例”或出于理论需要的“虚拟”。为培养法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法学院”与“法院”之间法律人才的最佳对接 ,法律案例教学应当突出判例的地位 ,法学本科教学应当推行“判例教学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官方的“息讼”和民间的“恐讼”意识 ,从反面折射出经济考虑在我国古代民事诉讼中的权重。同时 ,我国古代民事诉讼也不乏诸如受理、审判和执行期限的制度设计。但在考察我国古代民事诉讼中的诉讼经济观时 ,要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 ,既要看到它符合程序正义的积极方面 ,又要对它的消极表现和负面效果予以清醒的认识 ,并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4.
论法律案例教学中“判例”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传统法律案例教学中真实的“判例”并不多见。判 例教学属于“案件教学”和“真实案例教学”的范畴,而不是简单的“举例”或出于理论需要的“虚拟”。为培养法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法学院”与“法院”之间法律人才的最佳对接,法律案例教学应当突出判例的地位,法学酶教学应当推行“判例教学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事审判"终审不终"的法社会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后的中国民事审判试图根治"终审不终"的沉疴,其病因不能只从字面的法律规定方面探寻,影响法律运行的诉讼观念和法治生态等法社会学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对"有错必纠"和"以事实为根据"等原则的"消化不良"是程序安定和诉讼风险意识缺失的病根,现行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结构缺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行失范则是"终审不终"的表征和并发.  相似文献   
6.
论人民法院不是证明责任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东楚 《河北法学》2002,20(5):26-31
“人民法院是证明责任的主体”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常识”。然而正是这种建立在对“证明责任”概念错误理解之上的“常识”,导致了一系列法学理论和司法操作上的混乱和本不该有的困惑,成了审判方式改革的“瓶颈”。有必要厘定证明责任概念,采取有效措施推行真正的证明责任制度,并且强化一种诉讼观念即,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不是法院,而是当事人或控诉方!人民法院只是将法律规定的证明责任适用到具体的案件裁判之中而已,尽管这也是一种“责任”,但不是“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7.
论法学教育的职业伦理关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法治和法律人的道德 法律和道德作为不同的社会现象和行为规范,在当今中国的普遍话域中已日趋疏离和分隔。在有着数千年“伦理法”传统的国度不能不说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历史性进步,这当然与“依法治国”大政方针的指向和引导、与法律制度被大量运用到具体、典型案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和相似的裁判(这无异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还原和真实呈现)、与普法工作的卓有成效和大众媒体的宣传等因素密切相关,法学研究和法律教育将法律与道德的严格界分和对法律活动专门化的努力倡导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然而,可能是“矫枉”百生的“过…  相似文献   
8.
实践性教学是法学创新教育的关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东楚  蒋安 《行政与法》2002,(10):57-60
法律的变革离不开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疏离是中国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创新资源稀缺的症结所在。实践性教学能够为法学创新教育提供压力和动力、具体情境、锻炼法律学生各种创新能力、提供检验法学创新真伪和成效的标尺等创新品格。有必要在法学本科教学中推行和完善诸如司法观摩、司法实习、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公众法律意识的田野调查和判例教学法等实践性法律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9.
法治实践离不开诉讼文化的范导和支持 ,我国乡村法治的前提之一在于乡村诉讼文化品位的重塑与提升。无讼和非讼观念仍然困阻着乡村法治的进程 ,民间“习惯法”大有吞并置换国家“制定法”之势 ,诉讼救济或曰法律救济尚未成为乡土中国利益实现的主渠。依法治国这一伟大方略的实现有赖于找准“现代”与“本土”的接点 ,进而着力于乡村诉讼文化的批判性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中通奸行为的“非罪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中外的刑法史上,通奸通常被规定为犯罪,并且课以严厉的刑罚。但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刑法在加强打击法定犯的同时,逐渐退出公民个人的私生活空间,让位于其他法律和道德规范。刑法的“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正是现代法治的要求,由此就不难理解现代社会中通奸行为的“非罪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