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盛桂颖  张二军 《前沿》2014,(21):174-175
班导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很多教育家对班导师人格魅力的影响给予了充分重视。本文设计和实施了相关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班导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有重要的影响。提升班导师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是班导师职业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核心,本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理论应用到班导师人格魅力的提升中去。以立论与实践、比较与分析、总结与预测的运思方式,  相似文献   
2.
文化育入与“青马”培养存在内在联系,“青马”人格特质要求培育机理中具有价值观融合、全时空教化和社会化培育等特征,而能够有效实现这些机能的最好途径就是文化育人。文化育人视域下“青马”培养理念是:内化于心、融化于制、外化于行和固化于物。紧密结合“青马”培养理念制定培养路径,通过科学的培养机制与规范对大学生骨干进行反复的激励、约束和训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点滴、持续地锻造和内化为“青马”的恒定品行。  相似文献   
3.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之一。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国内外学者对于犯罪客体的认识也不相同 ,该文在对国内外各种观点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对犯罪客体概念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牵连犯作为一种罪数形态,在刑法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刑法理论中对牵连犯的判断是以牵连关系为标准,牵连关系在理论上不仅存在两种基本形式,而且也存在多种观点分歧。事实上,牵连关系与犯罪构成要件之间联系密切。当数行为之间的牵连关系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之间的牵连时,应认定为一罪,应按从一从重的处断原则处罚;反之,如果数行为属于数个不同犯罪构成要件之间的牵连,则构成数罪,应实行并罚。  相似文献   
5.
张二军  张慧春 《前沿》2014,(7):163-165
本课题以创新大学生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方式,增强大学生主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为目标,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的方式,对现行大学生主题思想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主题思想教育创新方式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增强大学生主题思想教育创新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平安建设是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然而,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犯罪高发,不仅严重侵犯了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威胁到了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深入分析经济犯罪的法律原因,探索遏制经济犯罪的法律对策,既有利于打击与预防经济犯罪行为,也有利于实现平安建设的任务,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7.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是指组织、或者参加领导黑社会组织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本文拟从立法背景、犯罪构成、惩治和防范等方面对黑社会性质犯罪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一、立法背景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是社会危害性非常严重的犯罪。从国际上看,日趋严重的有组织犯罪给经济正常发展和社会秩序安定带来重大威胁,目前,有组织犯罪已成为各国打击的重点。在黑手党活动猖獗的意大利,政府在常规刑事诉讼程度外,还使用非常规措施对付黑手党。例如没收财产(私有制社会极少适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一般只对…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孝文化面临着无数的困境与挑战,在现代高校中,孝道教育很少被提及。孝道教育与生命教育一脉相承,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与契合性,在高校中应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相似文献   
9.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存在法律条文表述简单、犯罪客体认定混乱、客观行为特征非法性规定笼统、利诱性认定有失准确、公开性认定虚化以及社会性外延模糊等状况,导致司法认定范围不断扩张,致使正常民间借贷融资活动存在刑法规制的风险。基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应限缩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扩张适用,该罪犯罪客体应限定为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和社会公众资金安全,对客观行为要件特征要进行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认定,以此保证刑法惩罚犯罪与保障权利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当前,老年人性犯罪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一种性质恶劣、影响极大的犯罪现象。在调查四川省广安市农村比较突出的老年人性犯罪这一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农村老年人性犯罪并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从表面上看,老年人实施性犯罪是为了满足其性欲,而在实质上,老年人更多是想通过这种犯罪释放他们的"畸形"心理需求,以引起政府、社会、家庭等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注。对老年人性犯罪的对策应当重在预防,而非打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