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27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共同富裕思想体系和内涵的研究上,而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考察共同富裕思想和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关系,阐述共同富裕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实践导向功能和实现历程的研究却不多。本文在这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用归纳的方法去凝练概括,造成归纳结果的不统一.本文从演绎的视角入手,推理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知行统一论"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分析"知行背离"时代特征及产生根源,从中找出积极应对思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学森 《求知》2007,(4):4-6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集中论证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观点、立场和方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立场是根本,观点是基础,方法是手段,并从这种视角出发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批驳了那种只注重从"观点"的视角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继承发展关系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6.
张学森 《理论学刊》2014,(4):70-74,128,129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多用归纳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演绎方法,找出像"种子"一样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我们认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生点,在此基础上演绎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平等、共享与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则是:共同富裕、人民民主、繁荣和谐。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帝国的衰落在宋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之时,就已经注定了衰败的结局。至于什么时候衰落以及什么历史机遇促使其衰落,这仅仅是一个历史际遇问题。从这一角度来思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也许能够找到更加深刻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中组部最新统计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已有6900多万。中国共产党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党员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对于保持这样庞大的一个党员队伍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非常重要。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总体上是坚定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党员队伍中也存在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动摇甚至丧失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的现象。这种现象不是主流,但也决不是极少数。怎样认识和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成为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关注…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乱世绽放的文景"。按照价值观划分,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百家争鸣"的活跃无一不同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凸显"百家争鸣"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强化"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指导地位,反对"以君为本"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资为本"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张学森 《前沿》2012,(13):83-85
近年来,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融资担保业目前存在的一些系列问题,诸如相关法律和信用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非法经营等,阻碍了其政策性放大功能的发挥和融资性增信效应的实现,需要通过厘清法律关系、完善相关立法和监管措施予以规范。本文在对企业融资担保的法律基础和规范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该对融资担保业从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视角进行法律规制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