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今天,许多人在谈论、争论、褒扬、批评“道德”及其道德教育,这种道德领域中纷繁而激烈的争执、开放而宽阔的视野,对当代中国的道德重建和德育观念的更新、确会是一种推进.对当今的道德教育的手段、方法和观念进行考察,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简单化的道德教育,甚至将德育等同于政治宣传,将道德知识与信念教育相分离,道德知识传授与道德践履相分离的现状已是当代中国道德重建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改变这一现状,才能做到使道德真正鼓舞人、打动人和教育人.  相似文献   
2.
张文喜 《理论探讨》2005,23(3):45-49
施米特基于对黑格尔哲学的解释和黑格尔哲学在实践方面可能导致的理性主义专政的历史效应去论断马克思的专政观,试图证明作为一种政治理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其最终的形而上学证明是建立在黑格尔的历史逻辑基础上的.施米特以偏激立论,只取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要素--敌对辩证法,且通过一个流俗的列宁形象去审视所谓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真正力量.  相似文献   
3.
1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理论,跨越卡夫丁峡谷应首先在经济文化非常先进的发达国家实现;列宁突破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对比这两种理论我们发现,它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上都存在一易一难。按照马恩的理论实践,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将相对艰难,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将相对容易;按照列宁的理论实践,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将相对容易,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将相对艰难。造成二者难易不同的原因均在于不同国家间其经济文化现实的不同。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现实决定了落后国家的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力…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还有《逻辑学》)的研究中,他自己的问题仍然是从对应的黑格尔的问题追查中提出的,这绝不是像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样马克思将自己融入到对黑格尔的诠释中,相反,恰恰在其中,他瓦解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以及一般形而上学并带入一种新的道路。在这一新的道路中指向具有科学精神的哲学新基础的意向是充分活跃的。在作为哲学所要求的严格"科学"意义上,马克思的与黑格尔之间存在着原则性的差别。按照这种观点,我们要说马克思在他的讨论中重申了由基础往上的哲学之构想,这与关于意识本身的科学对自然自然主义认识或精神构想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主义学术景观中,有关如何让马克思出场的一些最激愤人心的作品是与德里达等人的名字相联系的,在他们看来,出于文本的异质性,像真正的马克思以及马克思的真正的作品是不存在的。出于同一理由,传统的让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有一种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一种派生和模仿的解构关系,只是一种为不断变化和置换的关系之正名的过程。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本义只在幽灵性经验中找到洞开的瞬间。这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阐释的异议无疑仍属肤浅理解,也有它的软肋——解构的语言所具有的随意的、诗意的不着边际、无中生有、声东击西或无底棋盘上的游戏等等为人诟病之处,但它却揭示了真正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理论不断地被哲学确定性体系的概念尤其是沿着精确化思维所强化的局限性。幽灵性的经验在此一意义上有时还真的具有深入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社群主义者诉诸“互主体的自我观”、“叙述观点的自我”的叙述逻辑 ,批评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自我观”。但是 ,社群主义视域中的“社群”不同于基于经验的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体”理念 ,因而 ,与它的“自我”观念一样 ,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理念。自由的价值总只能兑现于具体的历史处境中 ,建立在个人选择上的自由不是绝对的 ,而且非常可能导向它的反面。就此而言 ,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都没有真正地把握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历史无主体与意识形态论有一种关涉着对马克思哲学性质判断的观点宣称 :“是否承认人的主体性地位是‘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1)这样一种观点就其本身而言其实并不陌生 ,其所标示出来的立场可归之于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名下 ,也就是说 ,此观点是人本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研究中的反映。然而 ,此观点很容易遭到责难。因为 ,从一个方面看 ,主体哲学的范式已经衰竭(这个意见不是近来才有的,据说始自黑格尔就已存在),这个主体与当代后现代中那个消逝、分裂的主体正好形成对照。即使不是所有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历史观念的发展及其现代性危机,最终导致对与错、善与恶之间价值标准的消解.列奥·施特劳斯主张回归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哲学,重估西方哲学史,并将其改写成回复自然权利的政治哲学史.在他的"魔眼"里,哲学的重要性和自然的不平等,成了消解现代性危机和批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利器",由此凸显其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紧张和对立.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意在恢复无产者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作为新的社会主体的地位.在从力量的角度讨论政治的层面上,获得胜利的力量就是无产者所具有的更大力量,它将矛头指向了脱离生产关系的权力幻想.马克思通过将一种新的意义注入到“阶级”概念里,指出了无产阶级的能力以及解放的实际可能性.这一对实际可能性的哲学探究还联系到财产所有权批判,这一点和他进一步对于人道观念的论断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逻辑基础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三个层次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实际上可分析为三个互相关联的层次:一是“何谓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人为什么应全面发展”;三是“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指涉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探讨,大都以上述三个层次为轴心而运作。何谓人的全面发展?其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