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在信息开放、透明的时代背景下,由于传统因素与非传统因素、境内因素与境外因素、"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作用的互动性日趋凸显,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突发事件呈现上升化趋势、群体化趋势、组织化趋势,甚至极端化趋势。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对社会安宁与稳定产生消极或负面影响的事件,应预先设计、预先编制预案、预先防范、预先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与安全理念,构建利益平衡与协商机制、利益冲突解纷机制、利益保障机制、矛盾与冲突控制机制、公众、媒体对话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社区矫正是非监禁的刑罚方式,在当今社会得到了广泛运用。未成年犯是矫正对象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对其适用区别于成年人的社区矫正,符合刑法谦抑理论和深化复归理论的要求,是刑法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在矫正制度上的必然延伸,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对突发事件的法律规制与制度设计重要的并不是对已然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而是要从制度设计前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或途径对未然的突发事件加以预防,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避免或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法治”和西方语境中的“法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比西方法的概念,中国的“法治”和西方语境中的“法治”蕴有诸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因素,其概念有更为鲜明的中国元素,也构成了中国元素法治探索与实践的一项独特内容。总结并坚持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中国法治建设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以及其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经由对古今中外法治建设的辩证分析与合理扬弃,中国的法律体系日渐合理化、科学化;注重法治建设对民生保护、和谐社会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