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对犯罪严重性及其惩罚的排序较为一致,支持了犯罪学领域中的共识模式。但受调查者的个体特征(年龄、性别、民族、宗教)显著影响他们对犯罪严重性及其惩罚的认知,具体表现在评分均值的差异。从个体的主体性角度看,后现代法学批判了意志自由和理性主体,强调人的实践性和有限理性。舒茨的主体间性理论和哈耶克的知识分散论表明,自我的意义确立过程和对他人经验的理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图式和解释图式,诠释了不同主体之间的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2.
佩里学前研究项目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由教育程度、经济收入、预防犯罪、家庭关系、健康等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这些生命事件嵌入社会制度中并受到历史变化的制约。护士一家庭伙伴关系项目和积极抚养项目证明了家庭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父母的经济收入、培养方式、行为习惯等对孩子成长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学校霸凌现象发生的原因,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是社会结构紧张、道德规范缺乏的结果;标签理论认为霸凌者污名化强化了他们的越轨行为;社会控制理论认为是对霸凌者控制不足。  相似文献   
3.
城市犯罪的空间分布研究源于制图学派,该派使用地图描述犯罪的地域空间差异,发现犯罪的空间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现在犯罪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也开始应用于犯罪的空间分布研究。芝加哥学派开创了城市犯罪的空间生态研究,探讨犯罪发生的生态环境体系。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理论主要有街道眼理论、可防卫空间理论、情境犯罪预防理论、CPTED理论和死角理论等,这些理论皆强调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4.
族群研究的重点是族群边界问题,族群边界的作用在于组织、沟通、结构和规范人们之间的互动。族群认同在于自识和他识,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会确立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群边界的方式,因此,族群边界是由族群认同生成和维持的。族群是具有文化差异的社会组织,而不是文化承载和区分的单位,共享文化是长期社会进程的结果。多族群的相互依赖取决于族群间的互补性,其文化不同是族群间长期差别造成的结果。族群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探究族群认同与族群边界保持,而不是研究个别族群的内部构成和历史。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的社会整合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广先进技术、彰显劳模精神和发挥榜样作用三个方面。通过推广劳模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以孟泰、时传祥、王进喜等人为代表的第一代劳模的主人翁精神、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光辉的旗帜。国家通过塑造劳动模范形象,使劳模精神和事迹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加强建构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心从根本上被动摇。如何有效治理食品安全,增强消费者信心和安全感,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现实问题。我国食品安全研究方面的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国外食品监管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的译介;针对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和消费者行为分析方面以及单纯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方面的研究,鲜有关注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研究。对于政府和市场而言,任何一方都难以单独有效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利益相关者,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是不可缺少的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