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作为道德行为实现的关键环节,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决定着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社会展现状况。道德主体知行转化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道德主体的社会性本质、道德主体行为选择的社会性以及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是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社会属性的理论基础。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中个体心理和外在激励要素运作机制的社会性是其社会属性的过程性动态展现。深刻认识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的社会属性是完善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建构、实现道德教育社会化转型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理性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德育的研究应该由传统的决定性研究范式向过程性研究范式转变。过程哲学视野中的德育是以内部系统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推动个体德性生长的动态过程。德育的动态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过程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逐步实现传统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德育着力点—外塑性转向内生性;德育模式选择—由简单机械性转向有机系统性;德育角色定位—由二元对立性转向主体间性;德育实施方式—由理性控制性转向自由体验性;德育效果评价—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显学”一后现代文化思潮已经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深入渗透到我国的文化意识中。在此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当代青少年的集体意识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更加尊重不同话语权;个体民主参与意识增强;现实个人利益取向凸显;集体责任意识消解;自身内在矛盾深化。后现代文化内涵的平等性、多元性、解构性、工具理性和矛盾性等特有的文化品性是影响当代青少年集体意识变化的深层文化因素。对两者之间内在关联的深入解析是进行青少年集体意识文化重构的重要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