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对于作为人性教育的一环的“道德治愈”的讨论,必须以对“道德性”和心理或性格问题的关系的理解为前提.所以,本文首先考察心理学上的性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长处和短处,同时把最近流行的“意义治疗”当作道德治愈的“理论基础”.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我们有必要对儒家思想进行关注.儒学把很好地控制自己并且向道德本性回归作为最终目标,所以非常重视使人能以真实的自我去生活的修养方法.把儒家的修养论用现代的学术用语去表达,可以叫做哲学性治疗或心理咨询.实际上,儒学内部也曾在治疗的角度上解读修身,并且可以找到通过治愈学习者的内心实现恢复人的道德本性的事例.儒学中说的“心病”,其含义是和身体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截然不同的,是把它理解为道德本性的丧失,并把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欲望,意识到自己的真实自我,并且恢复真实自我作为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本文中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讨论了“道德治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的目的在于确立现代东方社会合理的礼节教育,我们首先回到儒教传统而探索其相关资源及其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可能性。对儒教思想中的礼节根本精神及其实践德目的探讨,作为礼节的根本精神的“礼义”与具体的礼节仪式之间关系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重新思考现代礼节教育相对于儒教传统的“变”与“不变”,无疑具有启发意义。在此前提下,我们具体讨论了儒教的礼节教育如何适用于现代东方社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