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美文化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大国,美国是一个新兴的超级大国,两者在文化上有许多差异。论历史,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四千年,而美国则立国不过200多年,相距很大。在古代,与中国文明遥相辉映的还有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等文明。今天虽然仍有埃及、希腊、印度这些国家,但它们却非古帝国的延续。只有中国千百年来维持了大一  相似文献   
2.
诗的剪裁     
诗不仅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反复推敲,增删修饰,就是在定稿甚至传世之后,也还有可以斟酌损益的地方。试以孟郊的《游子吟》和曹植的《七步诗》为例,略加申说。孟郊的《游子吟》,吟颂母爱,情真意切,词语质朴,联想自然,读者无不引起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慈...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代的外交场合中,有一种别具一格的表达立场传递信息的方式,即“赋诗”。《左传》及《国语》中,有许多这类的记载。所谓“赋诗”,按郑玄的解释,“赋者,或造篇,或诵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创作新篇”或“朗诵古诗”。在外交活动中,多是后者。所诵的诗,是当时广为传诵,人们所熟知的。这些诗,从《左传》、《国语》的记载看来,大都可以从今本《诗经》中找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首,是“逸诗”。按类别说,多为“雅”诗,而以“小雅”占多数。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即灿烂辉煌。举凡哲学、史学、文学、天文、数学、农学,医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园林、冶炼、造纸、印刷以及缫丝、织锦、焙茶、酿酒、烧瓷、制陶等,无不异彩纷呈,彪炳千古,饮誉海外。在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化,独具风格,自成体系,而又世代相承,没有断绝。而其他的古代文明,尽管光辉一时,大都已成了陈迹。所以如此,原因很多,要从地理、经济、社会、民族、语言诸方面去考查。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546年,晋、楚、鲁、宋、蔡、卫、陈、郑、曹、许等国,在宋国都城商丘开了一次“弭兵会”。所谓“弭兵”,意思是“消弭战争”。“弭兵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平会议”。顾名思义,这是一次以消除战争,争取和平为目标的盟会。这次会是由宋国的大夫向戌发起的,史称“向戌弭兵”。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放恣”。诸侯国之间,兼并剧烈,战争频仍。在一百多个诸侯国中,晋、楚、齐、秦吞并小国最  相似文献   
6.
哲理诗     
哲理诗杨志才诗是抒情言志的。为了抒情言志,常要渲染环境、描绘景物,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总之是一种形象思维。但也有时直接在诗中发议论,或在景物的描绘中寄寓某种哲理。王之涣(一作朱斌)《登鹳雀楼》下联“砍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便是在上联写景之后抒发...  相似文献   
7.
“三十而立”,今天我们学院已经历了整整30个春秋,进入了“而立”之年。所谓“立”,是说已脱离了幼稚阶段,各方面都比较成熟,可以无所依赖,而独立行事了。它对漫长的生活道路来说,是进入了成熟期的标志,但对成熟本身来说,则只是个开端。既然“立”了,是否就可以一往无前了呢?孔子说“四十而不惑”。看来,“而立”之后,还不是眼前了无障蔽,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惑”,只有再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去掉它们,才可能做到“不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种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情谊很深。翻开苏轼的集子,可以见到许多《寄子由》、《和子由》的诗,可见他们二人常以诗相寄赠应和。神宗元丰二年(1097),苏轼以“讪谤朝政”的罪名,被关进御史台监狱(即著名的“乌台诗案”)。他见当权者罗织罪名,必欲置之于死地,遂写了...  相似文献   
9.
《国佐不辱命》赏析杨志才《国佐不辱命》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即按年代记事。本文见于(鲁)成公二年。原文是该年所记史事中的一段,没有题目。题目是后来选人《古文观止》时,编者所加。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晋之间发生了“鞍(...  相似文献   
10.
诗歌欣赏     
一、年年岁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一诗中的句子,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何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它们语意警策,优美动人,而又往复回环,声调谐和。诗人用“花”与“人”来作对比。“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