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的重庆市,2010年正式全面启动了作为配套改革重要内容的户籍改革新政。城乡二元分离的户籍制度造成公民权利差异、身份不等和迁移受阻。究其缘由,政府"懒政思维"便是重要的罪魁祸首。然改革户籍能否成功不在于户籍的简单转移,而首先要做的就是剥离捆绑与附着在户籍上面的各种"福利包",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统筹城乡户籍的条件下建立与完善进城农民社会保障等相关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2.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的重庆市,2010年正式全面启动了作为配套改革重要内容的户籍改革新政。城乡二元匡离的户籍制度造成公民权利差异、身份不等和迁移受阻,户籍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户籍改革不是户籍的简单转移,若想户籍改革成功,首先要做的就是剥离捆绑与依附在户籍上的各种"福利包",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统筹城乡户籍的条件下建立与完善进城农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3.
马克斯·韦伯提出了政治正当性支配的三种模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卡理斯玛支配模型。通过阐释卡理斯玛支配模型的内涵,分析在此种支配模式可能存在的弊端和缺憾,从而试图提出卡理斯玛支配模式在我国的法治化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4.
和谐行政法律秩序的构建需要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过程中的良性互动,亦要求在行政救济领域达到理想的效果。行政诉讼作为一种监督行政权、保障公民权的行政救济制度,也必然要求达到这种和谐的状态,即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不能简单一判了之,要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从而构建起一种和谐的行政法律秩序,而行政诉讼调解机制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建设法治政府不仅需要形式法治的实现,更需要实质法治的确立,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环节是要实现依法治权,而要实现依法治权就要做到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合法行政的核心内容是法律保留原则,合理行政的精髓是比例原则。法律保留原则是从形式法治角度来考察法治政府建设的,比例原则是从实质法治的意义上考量法治政府建设的。  相似文献   
6.
行政往往具有单方、命令、强制、优先和刚性的特征,依法行政是其本色。行政若进行和解,则价值与风险共存。它除了具有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执法效率等正面功能外,但也可能放纵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以及损害公共利益。除此之外,行政和解与依法行政、职权法定原则以及行政权不得任意处分和让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2015年初,经国务院批准,我国证监会公布了《行政和解试点实施办法》(简称《行政和解办法》),并于同年3月29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制定法中规定行政和解制度。虽然行政和解在现代执法实践中运用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并且其品格鲜明、功用特殊、成效显著,但其不规范、少依据、多争议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行政和解的适用条件,行政和解金的监管和使用,行政和解中行政优先权的行使限度,行政和解协议的强制执行方式以及行政和解的诉讼审查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明显,故须将其纳入法治轨道加以规范地运用。  相似文献   
7.
8.
法律的保留构成了法治主义的中心,法律保留强调行政作用一定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才能执行。法律保留原则发轫于传统行政作用的侵益性,并滥觞于消极行政范围的适用。然而,在积极行政崛起的背景下,传统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与积极行政产生抵牾与冲突,通过组织法依据、实体法依据和遵循程序法行政的阐释,可以寻找破解二者冲突与困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一种脱胎于传统行政法,但其内涵和外延均有别于传统行政法的新型行政法正在西方许多国家形成,而我国的行政法也卷入了这一浪潮。新型行政法浪潮所引发的后果是行政法律秩序的革新与重构,而这也宣告了传统行政法律秩序的破产以及和谐行政法律秩序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建立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制度有助于减轻困难群体的经济负担,有效保障其诉讼权,还能加强对司法鉴定机构的指导和监督,促进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进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司法公正.通过对我国部分地方制定的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制度的规范分析来看,主要是对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的主体、方式、类别、程序、经费补贴进行了规定.但现有的司法鉴定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