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刑事案件发生后,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有关该案的信息,侦查人员接触这些信息,会形成偏见,以至在侦查询问中提出带有暗示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而记忆是可塑的,信息误导效应会利用记忆的可塑性在证人不自知的情况下,改变其记忆;网络舆论的倾向性,也会影响证人的情绪和立场,影响证人的作证动机。  相似文献   
2.
源自“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特定的情境诱发特定的行为,在适当的条件下“好人也会做坏事”。在侦查讯问过程中,时空环境、角色扮演、权力差异、受挫反应等情境因素有时会挑战侦查人员稳定的个性特质,成为诱发侦讯冲突的主要原因。为此,在分析侦查讯问中的人际冲突的时候应首先分析讯问情境,从情境入手找出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而为寻找缓解人际冲突的方法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定入法,是对“沉默权”的初步尝试。但这个“沉默权”又因为“应当如实回答”而没有成为彻底的“沉默权”;将“坦白从宽”明确规定入法,是“辩诉交易”的中国化,试图通过“坦白从宽”来吸引犯罪嫌疑在不被强迫的时候,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行为,但这并不是完善的“辩诉交易”。正因为我国没有完善的辩诉交易制度作为配套,所以不能赋予犯罪嫌疑人完整的“沉默权”,也就必须规定犯罪嫌疑人的“如实供述”义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