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牛磊 《法制与社会》2010,(36):290-290
国家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使得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法律机制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经济法律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完善当前的法律体系有助于经济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重点分析了经济法律体系完善的相关问题,旨在保证市场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视域中政府保障农民权益的困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提出,使得当前我国农民合法权益遭到侵害而无法实现有效维护的困境更加凸现.当前我国的土地产权和使用制度、二元户籍制度、就业和福利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或者停留于文本阶段是农民利益受损的主要因素.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当前我国农民缺乏自身利益诉求表达的有效渠道.如果利益表达渠道制度不能够建立.其他制度的完善和改革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有效整合我国当前分散的农民力量,实现各集团力量的相对均衡,从而为巩固政策的良性互动和制定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和有效的监督力量.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教化的哲学,儒学自始便关注于成就自我、教化民众与安顿社会等理想的践履与落实。阳明学兴起后,江右地区的阳明学者从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两方面着手,致力于将宗族缔造成一道德的、教化的、伦理的“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实在、心体之呈现的“万物一体之仁”,构成了阳明学者对宗族伦理进行建构的理论基础。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万物一体之仁”的实信与实行,实现良知与天地万物的交流沟通,从而开出光明宏阔的生命真境。  相似文献   
4.
5.
6.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未曾圆满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翻开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政治观.因此,探讨民生政治观的思想渊源、形成和发展,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民生政治观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突破和意义,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牛磊 《仲裁与法律》2005,(6):105-116
租船合同纠纷是海事仲裁的一大主要案件来源,而许多租船合同纠纷又都是因为“撤船”而引起的,最近CMAC上海分会受理的两起案件分别涉及定期租船合同及光船租赁合同下的撤船问题。本文将以这两起海事仲裁案件中的争议焦点为基础,就租船合同下船东的撤船权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事仲裁发展现状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磊 《仲裁与法律》2003,(4):111-121
世界上90%的海事仲裁案件,每年大约有几百件,都被英国伦敦所垄断,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海仲)作为中国惟一的海事仲裁机构,成立40多年来,每年的受案量一直维持在20件左右,与伦敦相比,  相似文献   
9.
农村人口外流的现实背景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决定了重塑乡村内生性治理主体至关重要。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其实质是赋权不够和赋能不足。在阐释制度赋权与技术赋能多维作用路径的基础上,依托参与式治理的CLEAR模型构建了重塑乡村内生性治理主体的分析框架。剖析案例村庄的治理实践发现:“权能”融合机制是数字时代促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路径,制度赋权保障了农民的治理主体身份,为其权利表达创设了激励机制,数字赋能则提升了农民的可行能力,使其逐渐具备实现自由发展的能动性;乡村内生性治理主体重塑的过程是制度优化与技术嵌入不断革新的过程,双重机制的作用发挥具有阶段性与融合互促性,有赖于乡村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及村民乡村认同感的不断提升;构建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数字治理秩序,应积极搭建参与式治理平台适配数字治理转型,避免数字治理对乡村社会自主性的消解,造成数字“赋能”滑向数字“负能”。从微观层面拓展了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的研究,丰富了赋权增能理论及参与式治理理论在乡村治理中的嵌入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牛磊 《党课参考》2023,(Z1):190-199
<正>学原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