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关键在于处理"化人"和"化地"的矛盾,把促进居民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民生优先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原则,辩证看待城镇建设与产业支撑、城镇建设与改善民生、城镇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内在逻辑,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可能与需要等关系,科学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战略举措。“十二五”以来郑州市中原区不断深化改革,稳步推进绿色中原建设,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但仍存在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研判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进一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专题培训教育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作为培训轮训的主渠道,各级党校应把加强培训能力建设作为新时期领导干部培训的主要内容,因此,各级党校专题培训课程设置要突出提升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专题培训教学中,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促进教育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荥阳的新农村建设以"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群众参与、专家顾问"为导向,以"产业复合、环境优美、文明现代、原生态"为特征,以"田园城市"为建设目标。荥阳通过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按照市场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实现了农民、政府、投资商、市民的四方共赢,打造出了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新农村,不仅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使农民在生活方式上和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转变,而且探索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社会"弱势化"心态是当前社会转型期值得警惕的社会问题,其本质问题是社会权利贫困问题。权利贫困决定了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加剧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失衡,从而引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妨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此,必须适时着手赋权社会的改革,使社会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生存、发展、医疗、教育和文化等社会权利,获得和分享更多的改革开放的成果,以权利同质和机会均等实现包容发展。  相似文献   
6.
田文富 《学习论坛》2006,22(7):12-14
环境伦理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学科,它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立足科学发展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环境伦理是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它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因此,我们要立足科学发展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试论和谐社会条件下的法治文明与道德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文明与道德文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同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统一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两者的内在联系和互动规律,对于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包容发展,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既需要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也需要社会成员道德理性的增强。面对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弱势群体权益受损和弱势心理的滋生蔓延,加强制度伦理安排,建构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制度伦理规范,实现不同社会主体利益表达、博弈行为的有序与和谐,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我党根据时代性质和特征,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性的时代命题。我们必须以战略机遇期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主线,在持续的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实践创新中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