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法律   1篇
综合类   7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
《上帝之城》第十五和十六卷围绕"复活之子"的观念,论述了"希望求告上帝的名"与教会论之间的关系,阐释了教会作为地上之城的羁旅的含义。本文指出奥古斯丁历史哲学视野下教会的福音性本质,即教会是流动着的爱的会幕。奥古斯丁又把这种福音性的爱进一步表达为公民的责任,告诫教会不仅要警惕他自身与世俗的权柄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警惕以在天的权柄即在上帝之名下拥有权柄介入世俗共同体的界限。奥古斯丁以他对教会的福音性理解诠释了"为我们的上帝"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现代性时间意识的古代根源,将其追溯到普罗提诺和奥古斯丁.正是这两位思想家形成了现代思想所秉承的主体时间意识.本文指出,普罗提诺和奥古斯丁尽管都讨论时间,却是出于不同的考虑.普罗提诺是第一个讨论时间内意识的思想家,然而他的目的是解构时间观念对于灵魂的羁绊;奥古斯丁紧承普罗提诺,在论述上也模仿普罗提诺,但他认为时间的主体性必然导致存在问题的重新理解,时间与存在无法分离.如果说普罗提诺试图透过讨论时间以拯救古典的理念世界,那么奥古斯丁却从普罗提诺的讨论里看到哲学主要是柏拉图哲学拯救现象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讨论西方形而上学的演变 ,尤其是从康德到海德格尔的转变。作者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归结为主体的形而上学 ,而把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称为存在的形而上学 ,指出了隐藏在康德与海德格尔之间的关于形而上学的不同思路。作者试图以此说明 ,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形而上学的讨论 ,曾经发生过重要的转向 ,这进而影响到人的价值、文明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上帝之城》第十八卷中,奥古斯丁在“以色列”和“巴比伦”的主题下阐释了世界历史观念,这是古代作家第一次清楚地论述世界历史观念,它改变了古代社会的民族史观.奥古斯丁以为所有的历史都是救赎史,而救赎史乃是以上帝在历史中的行动尤其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为其前提,历史则是有位格的记忆.世界历史根源于历史的位格本性,基督教会而不是民族国家将成为世界历史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文章讨论《忏悔录》第二卷的“根本恶”观念,奥古斯丁称之为“为恶而恶”。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根本恶”观念:(1)“根本恶”是与任何具体回报包括财物、名誉和权力无关的恶,是纯粹的恶;(2)“根本恶”虽然存在于个体里面,但个体由于受所谓的道德感约束,因此单个个体通常不会表现出根本恶,共同体(例如朋友的友爱)反而容易造成根本恶的实施;(3)根本恶的本质是“骄傲”,而“骄傲”是一种虚假的自由。文章由此指出奥古斯丁所谓的恶的伦理是一种不同于希腊德性论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6.
玉石一直是收藏爱好者的挚爱,加之女性对佩戴玉石的偏爱,令玉石的价格一路飙升。然而,玉石娇气怕摔,一旦产生裂纹就身价大跌。所以,玉石的持有者往往倍加小心。皇城根下长大的赵莉莉就是一位玉石收藏者,却因为玉石而摊上了官司。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实在论、知识论传统的一贯性和变化。柏拉图揭示了知识的本质主义层面,强调知识与实体世界的疏离;维特根斯坦则在其早期哲学中显示了同样的本质主义实质,但是又有不同的形态;从对实体世界的确定性探索谋求对本质世界的实在性显现。这就以更为完全的形态确立起了本质主义的世界观。以此为探索的切入点,本文还描述了这两位思想家所谓的不可言述的神秘即我们这里所谓的形而上学基础,认为形而上学和本质主义的完整结合正是维特根斯坦和柏拉图试图提供给我们的完整的实在论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8.
一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核心思想是总体性的辩证法。他提出这一思想主要是针对马克思逝世之后出现并日益发展的非价值化的辩证法观念。卢卡奇认为,在这种辩证思维中看不到人的概念,从而使得辩证法失去了革命性、批判性的人文特征。而在他看来,只有在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意义上才能够正确理解辩证法的含义,所以人必须成为辩证法的核心,辩证法必须是关于人与其对象之间的实践性运作,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这也就是卢卡奇所谓的总体性辩证法的基本含义。卢卡奇认为,他所提出的总体性的辩证法也是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具体运用过的思想方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经济关系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关系,并在整体中考察局部。卢卡奇说,“《历史和阶级意识》的伟大成就之一就在于恢复了总体性范畴的中心地位,这一范畴曾被渗透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之中,然而却被机会主义者用科学主义代替了。”(《历史与阶级意识》,第25页,重庆,1989年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