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首先,论文在界定负所得税概念的基础上,将之与收入维持、工作福利、社会福利以及低收入保障等相关概念予以比较;其次,依据低收入保障形式与负所得税的密切程度,可以把前者划分为四个圈层,每一圈层都包含不同的具体形式;最后,针对中国国情,在对负所得税在中国未来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功能进行精准定位之后确立了负所得税的五大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2.
负所得税: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经济学家对负所得税有种种反对意见,其在我国的具体实施也面临一些难题,但是在处理公平与效率、调动低收入者的积极性方面负所得税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之道。我国政府应尽快实施负所得税政策来充实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首先,本文把人类的行为分为五个层次,并就与道德有关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重新梳理。其次,作者认为,无论哪一种行为(损人利己型、为己利己型、利人利己型或损己利人型),也无论是在哪一领域(市场竞争领域或非市场竞争领域)都需要引入道德维度来加以引导和规范。最后,提出建立有利于道德供给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负所得税的劳动供给效应到底如何,对于全面评估中国未来负所得税制的可行性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前三部分侧重于理论分析,分别从公式、图示、效应分解三个方面人手对负所得税与低保的劳动供给效应予以比较,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与低保相比,负所得税补助领取者倾向于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第四部分(兼论部分)通过改变或放松传统研究的约束条件,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对于农村居民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来说,负所得税会不同程度地增加他们的劳动供给,不存在“负激励”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实行负所得税之所以有必要,是与目前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大缺陷和负所得税的优点密不可分的。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探讨了负所得税在实施过程中的五大难点,并提出用负所得税方案重构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想,以解决当下中国面临的迫切而又现实的重大问题,如:调动低收入者的劳动积极性,在公平的层面上重视效率;缩小日益严峻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增加贫困者收入,扩大内需等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梳理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国外负所得税理论研究的十大启示,即:纯粹形式,还是不同变体;局部试验,还是全国计划;短期试验,还是永久性计划;运用静态分析,还是动态分析;理性决策的主体是个人,还是家庭;倚重利己行为假设,还是利他行为假设;暂时收入假说,还是持久收入假说;偏好工作,还是偏好闲暇;评价应遵循单维度,还是多维度;要公平,还是要效率。作者认为,这十大启示为我们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负所得税方案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负所得税与社会分红在概念的外延、构成要素,特别是对利益受损者的补偿和其他四大功能(即: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或福利水平,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内需,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多角度的比较,认为负所得税显然优于社会分红。其政策含义是:与其实行全面社会分红,不如实行部分社会分红;与其实行部分社会分红,不如实行负所得税。目前乃至后金融危机时代是实施负所得税试点难得的良机,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负所得税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有用性产生了广泛的争论。有人认为应坚持 ,有人则认为应抛弃 ,这都使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劳动价值论问题。本文认为 ,重新审视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中的基础地位 ,正确认识和深化劳动价值论解释和揭示人类一切社会生产方式中社会财富创造的理论功能 ,把作为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经济现实和对人类社会生产最本质性认识的劳动价值论结合起来分析和认识我国的伟大经济实践 ,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也必然能对劳动价值论在与市场经济实践相结合方面做出崭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人究竟是“知书”而“达理”,还是“知书”却“无理”?本文将“知书”与“达理”的关系转化为文化程度与道德素质之间的关系,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从道德影响因素的角度,尝试探讨我国公民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其道德素质高低之间的微妙关系,以期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知书”的中国人是否“达理”作出令人信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文化程度的高低(“知书”)并非是影响道德水平(“达理”)的重要变量,甚至无关紧要。同时提出的主要对策建议是:道德状况的改善(“达理”)需要诉诸其他更加可行的途径,而不是重点关注公民的文化程度(“知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