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1.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效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度是衡量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评估的低效度是制约评估活动的瓶颈之所在。评估的目的、对象、指标、实施和环境等各种因素都会对评估的效度产生重要影响。以绩效改进为评估的最终目标,创造良好的评估实施环境,科学地确定评估指标体系,有效控制评估过程,分析并运用评估结果,是提高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效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公民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体系中的核心构成要件。最大限度地让公民真正参与评估,是实现政府绩效评估科学化、制度化和多元化的着力点之一。强化公民参与实质上就是推进绩效评估的民主化进程,公民参与在广度、深度与范围上拓展必然有助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民主化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3.
在有关公共事务参与的问题上,往往有“积极”、“搭便车”、“守门员”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公民,在实际参与中分别表现出忠诚、冷漠、疏离等三种行为模式。根据行为主义的原理,任何参与行为都是在一定主体动因的驱使下进行的,动因是参与行为的直接原因,公民参与行为实质上就是主体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真正地理解和说明公民参与行为,首先必须对公民的参与动因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间的联系逐渐增多。区域性公共事务日益增加,理顺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成为摆在管理者和学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逐渐成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毋庸置疑;良好的政府间关系有利于缩短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谋求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芦刚 《新东方》2005,(10):20-24
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了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以及摆脱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公众信任危机,提升政府的竞争力,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在这场运动中西方国家一改其注重既定的法律、法规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建立严明的、可衡量的绩效评估机制,政府绩效评估在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俨然已成为各国行政发展的最新主题。近几年,随着政府成本意识的强化和公民监督意识的增强,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已开始尝试进行绩效评估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践证明,绩效  相似文献   
6.
信度是衡量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评估的低信度是制约评估活动的瓶颈之所在。影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信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指标、评估信息和评估过程等。提高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信度的途径包括:优化绩效评估主体,取得评估客体的良好配合.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切实保障绩效信息质量,有效控制绩效评估过程。  相似文献   
7.
顾客导向:当代西方政府经营理念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企业管理的理念,将公众视为顾客,要求公共部门以追求顾客满意为基本价值取向,实现了政营理念的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顾客导向在西方公共部门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的政府再造.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借鉴西方国家推行顾客导同的具体做法,将对我国的行政改革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现存问题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芦刚 《行政与法》2006,(5):22-24
我国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理论上和认识上、制度和体制上、技术上和方法上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弱势群体问题由于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而日益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关注。本文试图在传统的弱势群体保障视角之外,探索从根本上改变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的其它路径可能,即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