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天博 《前沿》2011,(23):103-106
被学者称为"宪法第一案"的齐玉苓案在当代中国宪法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宪法作为政治意图的设计文本,意味着法治是立宪意图的实施形态。宪政不过是改良的法治,由此,宪法司法化不过是想象中的伪命题。或许,理性地接受一个社会成熟的过程,较之期待法治"建设"一蹴而就,不啻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家公共行为的存在,司法是当事人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主要倾向,折射出社会公众对公权力的权威期待和信任托付。社会公众的司法认同生成司法公信,而认同的理由则是司法公信建设的落脚点。法理与情理、法官与清官、说理与说法等三对范畴的统一是司法走向公信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司法作为政府部门面向公众提供消费的准公共物品,存在着供需关系.依据林达尔均衡理论,程序正义要求下的有限边际供给,判断依据偏差,外部性环境均影响均衡点E点的出现.为此,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建设和理性司法,扩大立法过程的民众参与度、司法过程的民主性,尊重当事人选择判断纠纷依据的自主权,并为人民提供多元的纠纷解决方案是实现司法“让人民满意”的理性举措.  相似文献   
4.
模拟法庭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有助于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法学人才。然而模拟法庭应用存在走过场,功能虚置的现象,导致模拟法庭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理性看待模拟法庭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实施改革,应是实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战略的必要探索。  相似文献   
5.
司法公正是司法取得公信力的基础,承载这一基础的则是司法判决。只有被社会认可的司法判决才能宣示司法公正。然而,司法判决必须接受社会生活中的另类规范——情理——的审查,否则将不被认可。法官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员,无法回避社会交往中情理的熏陶与约束。而当下社会把法律问题道德化的惯常定势与传统的清官情结,导致司法公正的认同往往取决于法官个体的可信度。判断法官可信度的依据乃是法官日常行为的表现,通过交往,生成法官的信任基础,这种信任被逐渐转嫁至司法判决之上,从而促进并有利于司法公信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我们不仅需要秩序,更需要法治下的秩序,特别是到了社会深度转型时期.这不仅是对当代中国建设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应对,更是对中国千年统制形态的反思.站在法律规范形成的过程与法前社会秩序形成的立场,重读“活法”,充分研究本土“活法”资源,以民族“活法”为基础,构建我们自己民族的法律体系应为法治建设之上举.  相似文献   
7.
司法权配置的精确与否不仅关涉司法体制改革的成功,而且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的“破冰”。司法权在法院内部分解为立案权、审理权和判决权,破解法官管理行政化的弊端,提高司法效率,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系统的纵向调整既规避走西方三权分立模式可能给当代中国社会稳定带来的政治风险,又实现当代中国宪政视阈中任何权力的运行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政治生活内涵。科学厘清司法权运行的外部制度,确保回归司法权的国家属性与专一性是司法权配置取得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面对网络民意,司法工作如何面对网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阔言论空间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正面和负面并存的媒体效应,成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中必须直视的问题。从主观层面敢于回应媒体置疑、从客观方面勇于公开事实,尤其是通过判决理由来征服社会公众不失为一项较好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志愿者行动中起到传播文化、播撒文明的媒介作用,而且起到构建和谐、安定社会秩序的催化作用,必须给予制度性规制与保护,规制下的志愿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志愿制度化是国家支持社会正义的文本体现,司法保护表达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自我觉醒.  相似文献   
10.
葛天博 《人民论坛》2012,(26):20-21
以生产力转型为表征的社会深度转型促使城市管理走向创新。城市管理创新应当在民生法治视野下,提高市民安全指数,确保市民社会保障,公正裁决市民纠纷。同时,需要强化换位思考,从治理单方治理走向多方合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策方针,集思广益,始终以不断改善民生为导向,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