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德国和中国的监狱受刑人法律地位各有不同的演变。中德法律都通过立法形式对受刑人享有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 ,并注意集中的专门规定与各章节具体条款内容的规定相结合 ,而对专门条款都采用重点列举兼概括规定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对于土家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论述土家族民俗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必要性、可行性、原则和需要处理的关系等,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这一命题的正确并不能否认人同时也具有生物属性这一事实。因而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破坏性、追求快乐欲望这一本能。于是有学者提出“人性本恶”这一观点。如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认为“人生就性恶,有好利、疾恶、悦声色之心,使人变好  相似文献   
4.
邓思 《法制与社会》2015,(8):163-16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娱乐休闲与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也拓展到了网络领域,网络反腐也开展得很顺利,并且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我国当前的网络反腐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本文将以实践工作经验为基础,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网络反腐的现状及其刑事法律效果,推进我国的网络反腐工作的开展,具有现实与理论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最初的时候,研究者把犯罪者看作是与自己完全“异质”的人、天生的犯罪者、愚蠢者、性格异常者,主张抛弃他们。近一百年来,出现了所谓“我们是否都是犯罪者”的想法,进而提出人是否生来就具有犯罪心理这一命题。本文引进自然科学中的“张力场”概念否认人性本善或本恶之说的片面性,认为在人性中同时存在善恶两极,二者在社会化过程中互相作用,互相转化。在这里犯罪仅被理解为“恶”。  相似文献   
6.
邓思 《法制与社会》2013,(15):119-121
虽然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二者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诸多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危及到法律的权威和司法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新闻媒体产业快速发展,并以快捷、透明、受众面广的优势,成为了公众监督司法工作的主要途径。舆论监督使司法机关的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减少了"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然而,不适当的舆论监督也不可避免的给司法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因此,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平衡,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来报刊杂志中性骚扰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 ,主要是由于受骚扰者不堪忍受心理、生理和感情上的伤害与压力拿起法律武器讨个说法。对这一行为如何定性 ,如何规制我国法律还存在的空白。但现实中却一再出现由此行为所引起的恶劣后果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实践出发探讨性骚扰行为的具体表现 ,心理原因 ,预防对策 ,从而期待能够对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